GDP能吃嗎?年輕人對1.4%有感嗎?
洪嘉鎂
2017-01-25 14:00

今日上午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105年的GDP概估為1.4%,比之前預測的1.35%多了0.05%。主計總處也發出了9頁的新聞稿說明去年Q1到Q4的GDP成長情形,不過對於年輕人來說好像沒什麼太大的實質感受。

 

GDP能吃嗎?

 

大概在國中或高中都有學過什麼是GDP(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講白一點就是一段時間中在特定區域中的生產最終成果,一般來說可以衡量一個地區的經濟與發展情形,通常GDP的成長可以視為國民的生活有獲得提升。

 

但是當GDP變成了政府的宣傳工具時,這可就不單純只是衡量標準的問題,雖說GDP的公式可以用GDP=私人消費+投資+政府消費+淨出口,簡單的公式計算出來,但是正是因為公式的簡單化,也讓人難以抉擇哪些項目要被列入GDP中。

 

GDP能吃嗎?當然不能吃,從聯合國對於GDP的標準建議從50頁變成700多頁時,就知道這當中的問題到底有多複雜了,而且GDP在計算時並沒有列入環境破壞、科技影響、教育等等無法量化的內容,我們無法從GDP中知道這個國家的經濟成長是否是從破壞環境而來,又或是在GDP的背後,該國家的人民確實有得到符合標準的生活嗎?

 

1.4%的GDP,年輕人的確無感

 

經濟成長的背後,應該是要為國家的人民帶來較好的生活品質,但是在過去10年間,僅有在民國98年GDP為-1.57%,其餘都是呈現正值,這個國家的生活環境得到良好改善嗎?似乎是沒有。

 

大學新鮮人的起薪依舊掛著22K、滿街的流浪教師、少子化、高齡化社會、空氣汙染......,如此多的社會問題都與GDP息息相關,只是他們無法被量化,也很難被納入GDP計算當中,回到實質層面,當薪水沒有跟著物價上漲,人民的生活只會越來越艱困,對於GDP怎麼會有感呢?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