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監管進入倒數計時?美國各界兩極分化
鈦媒體App-Craig Smith / AIcore / 何渝婷編譯
2023-05-15 15:45

(示意圖/取自pixabay)

隨著超過17億月訪問的 AI 聊天機器模型ChatGPT風靡全球,產品體驗令人驚嘆,但與此同時,這也引發美國各界對 AI 技術風險的擔憂。

近日,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接到人工智慧和數位政策中心(CAIDP)的投訴,要求對OpenAI及其產品GPT-4進行調查。

CAIDP在一份公開信中稱,OpenAI違反FTC法案規定和 AI 治理規則,存在偏見、詐欺,並對隱私和公共安全構成風險,該機構要求FTC對OpenAI展開調查,並暫停GPT產品商業部署,直到符合FTC法案規定。

目前該信已經獲得超過20000個簽名。

在此之前,億萬富翁馬斯克(Elon Musk)、蘋果聯合創辦人Steve Wozniak以及上千名專家聯名呼籲,暫停訓練比GPT-4更強大的AI系統。

另外,5月4日,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會見了微軟、Google和OpenAI的CEO,討論 AI 潛在風險。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則明確表示,這些 AI 企業必須在推出產品之前確保其安全性,「你們正在做的事不僅有巨大的影響力,還將帶來巨大的危害。」

不過,儘管美國從拜登到學術界、產業界集體表達對 AI 技術監管和暫停的提議,但多份資訊顯示,目前美國各界對此仍有分歧。

Meta AI 實驗室首席科學家LeCun直言反對暫停任何 AI 開發,他認為應該繼續進行研究並負責任地展開 AI 研究工作。

無論結果如何,這場 AI 監管風暴即將打響,包括ChatGPT在內的全球 AI 新熱潮正在迎來技術監管倒計時。

在此之前,歐洲和中國已搶先下場調查和監管。

3月31日,義大利打響調查ChatGPT第一槍,要求暫時禁止使用ChatGPT,並對OpenAI公司展開調查;隨後法國、愛爾蘭、西班牙跟進,歐洲數據保護委員會則成立專門工作組開展調查;4月11日,中國下發《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的通知,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直到4月末,OpenAI宣布ChatGPT恢復在義大利的訪問。

此外,加拿大、德國和澳洲當局也在推進調查和規範 AI 發展。

幾乎是同一天,美國也加入到了這場這場圍剿 ChatGPT 的 AI 監管風暴中。

3月30日,CAIDP向聯邦貿易委員會提交了一份長達 46 頁的投訴信,投訴呼籲放慢生成式 AI 模型的發展,並實施更嚴格的政府監管。

CAIDP稱,OpenAI違反了 FTC 法案第5節,該條禁止不公平和欺騙性的貿易行為,而且違反AI治理規則,存在偏見、詐欺,並對隱私和公共安全構成風險。

CAIDP要求FTC對OpenAI展開調查,並暫停GPT產品的商業化部署。

作為上述這封2萬多名簽署的控訴信之一,非營利性機構CAIDP總裁兼總法律顧問Marc Rotenberg表示,OpenAI根本不符合FTC的指導方針,他聲稱擔心GPT模型是不公平的和具有欺騙性的。

「FTC之前已經宣佈,AI 的使用應該透明、可解釋、公平,並且在經驗上合理,同時促進問責制,我們認為FTC應該密切關注OpenAI和GPT-4。」Rotenberg表示,G PT-4不滿足這些要求,FTC應該對OpenAI展開調查,並確保建立必要規範以保護消費者、企業以及商業市場。

實際上,Rotenberg並不僅是一個機構負責人,他還是喬治城大學法學院教授、隱私法專家和AI政策倡導者,而且是《AI政策手冊》的編輯、OECD AI專家小組的成員,他此前成功參與 FTC 與Meta(原Facebook)和Google之間的監管過程。

2010年,他通過另一個非營利組織電子隱私資訊中心(EPIC),曾指控Google於2010年推出的Google Buzz社群網路服務違反用戶隱私規定,未經用戶同意自動共享他們的電子郵件聯絡人。

隨後FTC調查此事,並在2011年與Google公司達成和解協議,Google同意實施全面的隱私計劃並接受為期20年的定期隱私審計,並全面關停Google Buzz服務;此外,Rotenberg還曾向FTC指控 Facebook 侵犯用戶隱私權,致使Facebook與FTC在2019年達成50億美元和解協議,是該機構迄今為止實施的最大罰款之一。

因此種種跡象表明,Rotenberg並不是普通的反對者,而是能夠參與拜登政府監管科技公司的一個關鍵性人物,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美國在 AI 技術監管與規範的走向。

如今,Rotenberg對準GPT-4大模型和它的OpenAI公司。

他認為,AI 創新和基本權利保護可以通過監管策略實現兩者平衡,Rotenberg強調,這項行動並不是「反OpenAI」。

圖靈獎得主、深度學習領域另一位先驅Yoshua Bengio也同意暫停 AI 大模型技術發展。

Bengio表示,一年前他可能不支持暫停,但是ChatGPT已經跨越了「圖靈測試」的重要閾值,因此這可能會以非常危險的方式被利用,從而威脅到更多的人。

「然而,我不認為它應該只針對OpenAI,也不認為它應該只在美國進行。」Bengio警告稱。

但截至發稿前,美國FTC官網並沒有對外公布對於OpenAI的管控措施,以及未對上述控訴信發表評論,只承認正在調查此事。

「我們已經要求國會向聯邦貿易委員會施壓,瞭解我們的控訴進展情況。」Rotenberg強調,美國將會對 AI 產業公布規範措施與監管。

不過,儘管部分美國人認為OpenAI應受到更嚴格的審查和監督,但另一波人則對此反對,OpenAI及其支持者們認為這樣做可能會扼殺 AI 產業快速發展和技術創新,而是應該努力開發可信賴、有益於整個人類的 AI 系統。

「我們應該迅速行動並建構事物,不要因為有很多好處和價值可以創造而暫停。」著名 AI 專家、史丹佛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前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 (Andrew Ng),與AI先驅、Meta首席科學家Yann LeCun,針對此問題進行的討論中這樣表示。

LeCun稱反對「暫停 AI 技術開發6個月」這種說法,而是應該繼續進行並負責任地展開 AI 技術研究工作,包括考慮倫理影響,吳恩達則直言,AI 研究暫停6個月,才是真正巨大的傷害,應該受監管的是AI產品,而不是背後的研究。

華盛頓大學 AI 研究員、《終極算法》作者Pedro Domingos則在郵件中表示:「我認為暫停函是一個可怕的想法,而這個控訴更糟糕,應該被嘲笑出庭。」

總體來看,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ChatGPT和 AI 大模型發展,毫無疑問的是,AI 技術的發展速度比任何人預期的都快,令很多機構措手不及,同時也讓FTC等各國機構開始加速 AI 技術監管。

隨著Google、微軟、Meta、阿里等科技巨頭陸續發表 AI 大模型,這就像在潮濕的地方出現的蘑菇一樣,這類工具正逐步廣泛分布在社會當中。

正如阿里雲CTO周靖人所言,未來每一家企業都將擁有自己的專屬 GPT大模型。

而這種大模型、大數據背後的安全性有待質疑,據Vice Motherboard 5月12日報導,一名詐騙犯利用 AI 生成了仿冒美國R&B歌手Frank Ocean的歌曲,並在網路音樂收藏社群和聊天社群Discord上以9722美元的價格售出,每首歌賺了約3000至4000美元。

報導指出,這些曲目全部由 AI 製作,並在一個地下音樂社群中作為洩露曲目出售。

無獨有偶,據某地警方公眾號5月8日消息,「AI換臉」新型詐騙頻發,詐騙分子通常使用他人真實姓名及照片,冒充他人身份添加被害人微信,再利用「AI換臉」技術和被害人進行短暫視訊通話,博取被害人信任後實施詐騙,日前,中國福州一市民也遇到了此事,被騙走人民幣48000元。

當 AI 變得更加聰明時,醫生、律師、會計師、工程師等職位似乎會被取代,IBM已經宣布 AI 將替代7800名員工職位。

但同時,如果發生了錯誤,誰會對這場錯誤負責?比如自動駕駛,一旦出現事故,到底是乘客的責任還是 AI 軟體的責任。

AI 最終的守門人是醫生、律師或其他人等等,這些問題似乎目前沒辦法得到回答,需要時間的不斷推移、技術的不斷進步、法律法規的不斷健全、AI 技術會朝著安全可控的方向發展等。

如今,人類開始迷思,面對不可阻擋的技術發展趨勢,我們是否要摧毀 AI 技術進步。

本文為巴比特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人工智能監管進入倒計時?美國各界兩極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