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番」到「原住民族」的正名運動
鄭寧
2016-08-01 12:20

蔡英文在總統競選時曾承諾,若當選,將會以總統身分代表向原住民表示歉意,她認為針對原住民在過去所經歷的不平等對待,透過道歉及面對真相才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今天(8月1日)原住民日,總統府規劃見證道歉的儀式,蔡英文總統也穿著原住民圖騰的西裝外套帶領原住民族進入會場。而對於現場有數名抗議人士表達不滿,蔡英文總統則是以揮手致意。

 

原住民正名之路相當艱辛

 

原住民族雖然是最早居住在台灣的族群,但經過不同殖民政權統治,無論是稱之為「番」(再依教化程度分為「生番」及「熟番」)或是「山胞」,對原住民族而言,都帶有濃厚的歧視意涵。

 

而長期飽受集體歧視的情況下,原住民族在社會上不僅未得到應有的權益,還成為了受欺凌的對象,這樣的大環境也大大打擊了原住民族的自信心。

 

他們認為若要爭取各項領域的權益,首要做的就是「去汙名化」;1984年,成立了第一個原住民族自主性的團體「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為了訂定未來原住民運動的正當性,組織內部也經過多番討論,最終決定以「原住民」為代表名稱。

 

1991年時,原住民族走上街頭展開運動,要求憲法將「山胞」修正成「原住民」,隨著社會上越來越多人正視原住民族群權益問題,社會各界也都紛紛聲援原住民的正名運動;終於在1994年的8月1日,政府正式將憲法增設條文,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其後又於1997年修憲時確立其「民族性」,改以「原住民族」為稱呼。

 

正名運動不只是改變了原住民族在台灣的地位,也喚起了社會對原住民的重視;近日行政院也通過原住民族委員會的申請,明定8月1日為「原住民族日」。

 

(圖片來源原住民族委員會臉書)

當原住民獵人成為法律的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