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真的將至?不過是一次蓄謀已久的狂歡而已
風青萍/張詠晴編譯
2019-04-17 17:19

 

去年的熊市猶如一把鈍刀,讓身在區塊鏈的各類角色備受煎熬,無論是項目方、交易所,抑或投資者,在這沈重壓抑的氛圍裡,要保持身輕體健進退自如也著實不易。

 

但凡人困久了,便難免心猿意馬想入非非,看見一個樸實村姑朝自己望一眼,都可能誤會成是對自己的含情脈脈。這種由意念生成的美好願望聚集在一起,就極有可能演化成市場信心,其實本質上是空中閣樓一般的燈火闌珊,然而,正是這種市場信心交織在一起的力量產生了巨大的能量。

 

2019年4月份開啟的幣價波動,便是此種市場深刻的寫照。

 

世上本來沒有事,是我們想讓其發生,於是便發生了,而且推波助瀾,不斷放大,意念起到絕對主宰的作用,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的反身性理論揭示了市場價格走勢的內在邏輯。

 

比特現金5月15日的升級被炒作,火幣Prime上線新幣被聚焦,萊特幣8月8日減產被投機,毫無疑問,遠在130天之後的以太經典亞特蘭提斯硬分叉和比特幣2020年7月的減產,絕對是一次對幣圈的拯救和期盼,將是又一次蓄謀已久的狂歡。

 

如果我們站在河對岸,看著發生的這一切,便立刻會明白,哪裡有牛市,不過是一場集體的意淫而已。久旱之後,偶爾飄來的一朵烏雲,也被頂禮膜拜。

 

當然,主力做市商自然賺得風生水起,是頭號贏家。散戶們也樂得搭便車,憑著靈敏的嗅覺,在熊市裡尋求牛市業績。

 

不過,前提是通透這些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和運行規律,否則,只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在風青萍看來,浮躁過後,必然是一地雞毛,哀鴻遍野,復甦是緩慢的,等待是必須的。

 

如果我們按照巨波投資理論來操作,捕捉每一次熱點,做空或做多,也存在一些勝算。不過,鑒於資訊的不對稱,危險始終相隨,準確地說,與價值投資無關,與助力區塊鏈的發展無關,是羊群效應的充分利用。若非大智大勇者不可為之。

 

而把握趨勢,順勢而為卻要簡單得多。「賭者,自然也,何謂自然?曰順規也,顧善賭者必乘天地之正,任萬物之性,動於陽極,止於陰初」。按照天地萬物生長的規律,事物的成熟都是要經歷春先秋冬的不同階段,事物的發展都是需要時間的沈澱。一夜之間建成共產主義絕不可能。 比特幣誕生已經十年之久,尚且無法掙脫現實世界的藩籬,更不要說若許多蹣跚而行的新幣種。

 

帶著這個簡單的常識標準,置身跌宕起伏的市場行情裡,也許我們便能變得更為通透靜心。

 

一些公鏈宣稱其TPS已經達到滿足商用的高性能要求,那麼,僅有高性能,是否便可以成就一個生態的建設呢?自然不可能,因為高性能,還有可擴展性,隱私保護,更重要的是,其安全性遠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些交易所宣稱其交易量頗為可觀,讓偏處地球一隅的我們,不僅自卑起來,滋生井底之蛙的觀照感。不過,審視一些交易曲線頗為規則的軌跡,讓我們疑竇叢生,交易何以如此整齊劃一?

 

一些媒體產生的資訊流導向,與幣價的走勢非常雷同,其相關性高度關聯,究其因緣,究竟孰是雞孰是蛋?是輿情引導抑或行情剖析?

 

眾所周知,區塊鏈的發展,需要解決技術問題,也要解決共識問題,既要平衡不可能三角,也要取得用例的突破,既要理論上測試成立,也要實踐上推而廣之。

 

以太坊的創辦人Vitalik Buterin在2018年初便坦誠地聲明,其Layer1的分片等技術落地,需要2-3年的時間。如果換做資源豐富的以太坊之外的公鏈呢?

 

開發者的數量和質量如何快速提升?是否可以在這片土地上建設出預期的園區景觀和設施,打造出一個龐大的生態體系? 網路的安全性和隱私性,是否可以做到解決開發者的痛點,滿足使用者的需求,而不是目前很多DAPP的偽需求? 合規性是否已經達成一致,並且形成了易於操作的渠道,讓區塊鏈項目能夠贏得茁壯成長的有利環境?

 

我們反觀艱難歲月的當局者,當我們看到項目方抓緊在裁員,降低經營成本,交易所積極搞合約,努力擴大收入。IEO作為ICO的迭代,被投資者寄予厚望,卻被紛至沓來的交易所玩壞,硬生生地將其從廟堂扯到泥濘地裡,如此齊整的招搖舉動,想必IEO引來監管部門的強勢介入,也是時間問題。各項指數數據慘淡,哪裡有牛市的氣息?提前做好了資本運作的項目方,乘勢搞併購,牛市融資,熊市併購的資本運作規律,揭示出現在仍然是熊市而已。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巴比特專欄 | 加密投資就是進入讓時間變緩的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