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不管快或慢 好新聞才是硬道理
楊方儒
2015-08-02 21:12

幾個月前,發生新加坡國父李光耀逝世消息誤傳前後,網上有很多「快新聞」與「慢新聞」的討論,這讓我不禁回想起,當年「網站VS報紙」、「周刊VS月刊」…..的對決。
 

我覺得讀者關心的,應該不是新聞的快或慢,而是新聞的好或壞。
 

直白的說,月刊夠慢了吧,但是每一本月刊的總編輯,都敢拍胸脯保證,這一期刊出的100篇文章,百分之百都是好文章?
 

好文章的定義有很多:分析、觀點、實用、會說故事、有影響力……這邊就不贅述了,但是壞文章大家就很清楚了,畢竟如今網路時代,每個人的閱讀量既多又廣,願不願意完整看完一篇文章,除了有吸引力的標題、圖片、圖表外,文字仍是硬道理。
 

 

我一直深深以為,雜誌是深度視角、分析、觀點的最佳載體,但現在我看到很多的網路新媒體都已經做到了,甚至即時性、設計力、覆蓋面與影響力更無遠弗屆,還不用砍伐那些無辜的老樹!我個人做了十五年財經雜誌,這是我創立「Knowing」的初衷。因為過去我自己當總編輯,發現有太多不用功、不紮實的文章,不得不被「填版面」,以應付截稿壓力與最終出刊。
 

你一定會問,週刊、雙週刊、月刊…,號稱記者比較資深,編輯也確實老練,怎麼會產出一堆不得不被填上去的壞文章呢?
 


因為傳統媒體管理制度與稿件流程的多年問題:從記者提報一個題目開始,直到最終讀者在書店裡頭買到一本雜誌,整個生產鏈條,如今真的都「落鏈」了,這才導致讀者在雜誌上看到很多壞文章。

 
這也是大家如今批評台灣媒體的簡單原因:包括不及格的、花絮類的報導,而80、90分的文章少之又少。

 

 
再舉一個情境來分析,一篇文章刊登在報紙、雜誌上,與刊登在網站、APP上,哪裡的「要求」比較高呢?

 
答案可能跟你預期的,完全相反。我現在很常用手機閱讀四、五千字的長文章,全文閱讀完畢總是超過十分鐘。不過,在這十分鐘當中,如果文章中有一兩段虛應故事、一兩段信口亂謅,我可能立刻就會退出,開另外的APP來用了。

 
反觀傳統媒體,因為需要「特定」的閱讀時間與空間,讀者可能還會更耐著性子讀完爛文章。

 
這特定時間與空間,根據你我使用習慣普遍預測,只會越來越限縮,直到完全歸零。根據美國電影協會2014年度報告,25歲至39歲的觀眾,毋庸置疑是電影院常客也是最有消費能力的年齡層,但他們數量流失最為嚴重,2014年為710萬入場人次,對比2013年的820萬,落差非常明顯。

 
年輕人連電影院都不去了,電視成了玩手機的背景音效、更不用說與紙本書籍有著最遙遠的距離。

 
當然我們無法預期「特定空間時間」何時完全歸零,但這也是我常常說,「未來如果不能被手機所使用與消費的內容,就不叫內容了!」

 
回到初衷,好文章應該是要透過更多渠道,包括報紙、雜誌、網站、APP…..,讓「更多讀者」能夠以「更低成本」看到。

 
我所謂的「更低成本」,包括讀者的時間成本、效率成本、付出價格….等,都是考驗媒體經營能否成功的一大關鍵。

 


●立即下載KnowingAPP,帶給你移動世代最酷的閱讀體驗

●訂閱Knowing電子報

●加入Knowing讀者兄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