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著平頭、炯炯有神的雙眸、健壯的小巨人身材,這是大直高中「熱血公民教師」黃益中的招牌特徵,除了參與反黑箱課綱行動、同志平權運動以外,他同時也是臺灣居住正義協會的理事長。
黃益中究竟怎麼從一位高中公民老師,變成台灣社會喊水會結凍的意見領袖?
過去我們說,網路是窮人的核子彈。現在我們更要說,網路是年輕人的太空船。核子彈與太空船?因為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不只可以成名十五分鐘,還可以創造偉大的全球能量與運動。
透過臉書等社群平台,很多新新人類,在社群網路世界中,成為「造神」的主角。包括黃益中在內,他們如何透過臉書與手機,滲透到你我每一分每一秒的生活中,更進一步藉此贏得主導議題與粉絲思維的話語權?
KNOWING新聞再度專訪黃益中,暢聊臉書對於他個人生活的意義,怎麼樣在臉書上創造影響力,
臉書在你的生活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對我而言,我認為臉書就是扮演著一個「傳遞訊息」的角色。
若人們想要擁有自己發表文章或是生活的平台,在過去,就必須架設網站,但架網站不是件簡單的事,也因此減少很多人「出頭」的機會,但現在這個年代,我們只須要透過臉書,就可以讓其他人都看見,成為一個個人傳遞資訊的平台,不只容易上手,流動性又大。對我來說,除了可以透過臉書獲得大量的資訊,每天使用在傳遞訊息上,也是幫了我一個很大的忙。
我最早會使用臉書只是朋友間都在使用,純粹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也沒想過會成為一個「半公眾人物」,因為我對數位方面不太擅長,所以一開始蠻抗拒,但當朋友們大家都在使用時,我也只能「被迫」走進這個數位時代。(大笑!)
後來我漸漸走上街頭,陸續投入高房價和反課綱運動,我「被迫」推上檯面,臉書追蹤者也因此變多後,良性循環也越來越多。
從原本只是朋友社交的臉書,逐漸變成公眾式的使用,從私用變成公用!當臉書變成公用後,私人生活比較就會使用LINE之類,不太會公開;雖然有人建議我如果只是公用的話,可以開設粉絲專頁,但我並不是以這個賺錢,加上開粉絲團每天都要封鎖別人,是件很麻煩的事呢!
所以你怎麼應對Facebook上的酸民評論呢?有沒有最讓你不能接受的酸民言論與事件?你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我的另一個「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粉絲專頁常常都在封鎖人。
以前我的個人臉書,常會有陌生留言,讓我看了不是很舒服,後來我就設定成只能朋友留言。我不希望臉書充滿著大量的謾罵攻擊,我還是希望我的平台是乾淨的。對我來說,臉書就像是我家一樣。
雖然我也知道當一個半公眾人物來說,這種做法比較「沒品」,也不符合Habermas說的公共領域理論,但我還是希望整個平台是乾淨的。
雖然我把臉書留言功能關掉,但我很多的專欄文章還是會在網路上流傳,所以攻擊我的留言都還是可以看到,當有些爭論的時候是有道理時,我還是會做反省。
我後來發現,批評的有道理、理性的,點出你的問題,通常都是有頭像的,相反通常罵得很難聽的都是不知道哪裡來的帳號!有一次我就回酸民說,你要罵可以,先把你名字公開出來。
我也常在講,我們在強調民主思辨時,不應該以「二分法」去討論,我也認為台灣在這塊是很失敗的,當然很多國家在民主轉型時都會碰到這個問題,這就是我們從事社會運動跟教育工作者需要努力去改變的部分。
臉書的「同溫層」現象,您怎麼看待?動態消息的算法機制,最近也有很多不同討論,你觀察這對台灣閱聽大眾有什麼影響?
我認為同溫層某種程度上會「加速偏狹」,像我之前跑去社民黨助選,也開玩笑說若社民黨總得票率過5%我就脫上衣慶功。雖然我只是開玩笑,但沒想到當天社民黨的粉專就被網友大罵,說我搞這個很LOW!這就是同溫層的偏狹,因為你只看到你的朋友們的意見,只看見同個立場,而且同溫層聚集在一起的攻擊是很大的。
像現在很多人在討論臉書演算法是如何灌輸觀念,但我覺得即便臉書有它的演算法,但我也覺得這跟科技無關,就像雖然我的立場偏自由時報,但我每天還是會先看聯合報;因為我不想社會變得對立,所以我都會先看反對方的立場。
不瞞大家說,其實我最常看的就是護家盟的臉書,因為立場一樣沒什麼好看,但我想看看不同的見解是什麼。如果有些地方講得有道理,我就能進而思考,就算立場沒道理,至少我也可以知道對方的想法,「知己知彼」嘛。(笑)
臉書橫跨與顛覆這麼多的領域,您怎麼看待臉書的下一步?
不管臉書未來還會不會繼續存在,因為即便沒有臉書還是會有東西會取代,不斷取代也是科技進步的象徵。科技始終來自人性,若人性仍不能將人們教育成能夠在公共平台討論,未來還是會一樣。
臉書對社會領域跟公部門的影響很大,值得更進一步探討的?
以前民眾要能上到媒體的版面,是相當有限的,所以如果你對報紙社論有意見,不高興就算了,因為就算要回應投稿社論,也要編輯審核才決定要不要登。
現在只要在臉書發表意見,別人馬上就可以直接回應,讓更多人發表意見。
您認為臉書對生活而言,是好的還是壞的呢?
樂觀來講,是某種程度上的反思,臉書有趣的是,媒體訊息變得更真實了。
以前要由媒體的守門人的角色決定我們看什麼,不管是報紙或是雜誌,但臉書很多時候可以讓你得到第一手的訊息,因為很多時候,媒體要拍的是主流,但臉書的出現也讓很多非主流的部分被看見。
正面角度來看,人在生活中不當的行為被網路放大,如果大家怕這些行為被公開在網路上,就成了監督的效果,人們比較在生活中也會比較注意,這個部分也是好的。不過,當然缺點也會發生「楚門世界」的現象。
像我這種盡可能不使用數位產品的人,最終還是會被浪潮捲進去,如果朋友們開始使用的時候,一窩蜂在使用的時候,也不得不去使用。
PO文前會想一下,或對於想說的話有所保留嗎?
因為追蹤者太多,每個動態都可能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在發文前也會比以前來的謹慎。
老實說,很多時候我無法隨心所欲,但還是會盡量中性的呈現價值。畢竟我還是得考量到公眾性,為了避免被放大沒完沒了,所以還是盡可能的謹慎;尤其是在大家都看的到的地方,我還是會保留某種程度,盡可能將自我情緒壓到最低。
但我也覺得這就是兩面刃,如果想要很多粉絲,就要寫得比較重口味。有些民眾不想自己罵,就會透過公眾人物來罵,批評人是人的本性,所以有些人會靠一些言論比較激烈的人來罵。
這也是很多公眾人物所面臨到的問題。有些人其實實際上是很理性,但因為某些壓力,所以必須要以較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