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志:進入公共領域 打造新政府、新政治!
郭珈寧
2016-08-09 12:12

 

「法規環境上對所有企業和創業者都很重要!」數位時代首席顧問張鐵志在「WHATs NEXT!移動到未來」數位行動產業高峰會上表示。

 

張鐵志強調,對很多創業者來說,政府沒辦法提供任何幫助是很有可能的,政府的用意在官僚體制下的打折、現實的重重困難,「政府是一個非常大的機器」,張鐵志提及之前訪問卸任院長張善政,張院長也表示要再行政院推動政策有相當大的困難,他好奇政府在行政、立法角度對新創產業會有那些立場的改革? 

 

「世代差異的不同」,張鐵志表示,這幾年看到台灣很多不同文化價值,在政治方面包括太陽花學運、商業創新都有不同的世代差異,而台灣很多很棒的政策方向,過去政府也做了很多,但若是無感呢?民間同樣面對一個非常龐大的體制,又要如何更有效率地去落實呢?

 

張鐵志說明,立法院畢竟是代表民意,若是要改變整個政府的思維,不僅要靠著優秀的立委,也需要更多年輕朋友一起參與,進入公共領域去關注台灣公共政策的改變,才能真正打造一個數位時代的新政府和新政治。

 

政策講堂

 

張鐵志是知名文化、政治、音樂評論家,在兩岸三地都很活躍。他曾任台灣「新新聞週刊」副總編輯,他在香港雜誌《號外》擔任主編兩年半,去年他結束了在《號外》的工作,回到台灣和何榮幸共同創辦網路媒體《報導者》,現任數位時代首席顧問,並投入閱樂書店的經營。

 

長篇大論的文章不一定沒人看 重點在「文字好」

 

他反對「網路上的人不想看太長、太有深度的東西」這個講法,認為網路應該是更多可能性,而不是少了一個可能性。他之前也做過一些實驗,例如邀請一個記者寫蘭嶼核廢的文章,寫了一萬多字,一天內有一千多次分享。字多不一定沒人要看,重點是文字好。常常短的東西可能說不清楚,必須要有長的篇幅來把事情講清楚,真的看不完沒有關係,有影響力就是最重要的事。很多人的習慣是,如果他覺得是好文章,就先轉了再說。

 

他也會因為在不同的媒體上刊登而改變內容或形式,他強調好的文章雖然是在於本質,但在不同的媒體上會有不同思考的可能性和做內容的方式,從編輯的角度來說,例如《號外》是有一點life style月刊這種方式,當他同樣做一個很硬的議題,就會去思考一些不一樣的呈現方式,如果和一個純粹的新聞媒體比較的話,呈現方式就會完全不一樣。

 

張鐵志說:「所以,我們眼前還有太多新的可能性等著我們。」

 

張鐵志指出,現在台灣大家想像力太單薄,大家都都做一樣的事情,很容易去重覆固有的模式,去做簡單的事情,從財經到生活,各個領域的媒體都可以有新的創新。

 

在國外看紐約時報或是Time Out對文化的關注,它今天介紹的主題可能是一部藝術電影、或是另類的音樂,但是在台灣這些東西不會在主流媒體上出現。張鐵志常常覺得台灣是兩個世界,就是說獨立音樂在年輕人中影響力越來越大,但是不會在主流媒體上出現,因為一般人沒機會看到,那這個社會、這個文化就不會進步。

 

同時他也指出,有些事情是整個城市公共的東西,像是同志運動,所以他覺得需要一個綜合性的雜誌,而不是只有分眾雜誌。特別是在新媒體、自媒體這麼多的時代,公共性就越來越缺乏了,如果大家看雜誌還是只有看各自的小雜誌,那公共的議題就越稀薄。台灣也沒有好的深度新聞雜誌,也沒有評論型的、政策型的雜誌,但是在美國很多,左派右派都有屬於他們的雜誌,所以這個社會的論述才會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