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希頓庫奇:演員中最會投資,又長得最帥的
合作媒體-TechOrange
2016-04-03 13:59

你可能批評過他在電影《賈伯斯》中的演技,在娛樂新聞中看過他和前妻黛米摩爾的八卦,吐槽過他為聯想 YOGA 的代言。不管怎麼說,作為演員,艾希頓庫奇算是非常成功了。但他的另一個身份—投資人—做出的成績則更加亮眼:他作為創始人之一的風投公司 A-Grade 在 6 年間將 3000 萬美元變成了 2.5 億,回報率高達 8.5 倍。

 

掌握如此龐大的財富,估計是兒時的艾希頓庫奇萬萬沒有想到的。作為愛荷華州錫特拉皮茲市一個傳統天主教家庭的二兒子,艾希頓庫奇的童年和少年時期並不好過:先是患病的弟弟讓整個家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後來又遭遇了父母離婚的家庭變故。而他自己也在高中時誤入歧途,某夜他與自己的表兄弟潛入學校偷錢,被抓後被判處三級盜竊罪。

 

後來艾希頓庫奇進入大學,用打工甚至賣血的錢來支付學費。但在贏得一次模特大賽冠軍後,這位在大學中各種揮霍青春(「我抽煙抽的凶,也愛到處參加派對,起床後常常不知道自己前晚做了什麼」)的年輕人決定退學,到紐約去尋找機會。後來他搬到洛杉磯,並且獲得了《70 年代秀》的表演機會,開始了星途。

 

 

但是饒舌歌手 50 Cent 的一次商業決策卻讓艾希頓庫奇看到了影藝活動之外的可能性:50 Cent 在和一家飲料公司合作時,用獲取股權的方式替代收取代言費。後來這家公司被可口可樂收購,50 Cent 當年的那些股份價值水漲船高,飆升至 1 億美元。

 

「我當時和 Nikon 簽訂的是一份傳統契約。(知道這件事後)我就想,我需要找出能進入這種股權遊戲的方法,因為它的意義大多了。」

 

在這樣的想法下,艾希頓庫奇開始進入商業世界:他成立了製作公司 Katalyst。在從 TechCrunch 挖來的 Sarah Ross 帶領下,艾希頓庫奇接觸了那些矽谷的精英們,比如「超級天使投資人」Ron Conway 和 TechCrunch 前主編 Michael Arrington。

 

名師也要好學生配合。事實上,艾希頓庫奇的表現證明了他是一個聰明而且勤奮的學生。最佳投資人榜上的常客 Marc Andreessen 評價說,「在那個時候,非常少的在矽谷之外的人會把投資當回事,而艾希頓庫奇從那時就已經開始了。」

 

2009 年,這位投資界的新手開始發力:艾希頓庫奇接受 Andreessen 的建議,一同向通訊軟體 Skype 投資了 100 萬美元。18 個月後 Skype 被微軟收購,艾希頓庫奇所投資的那部分「漲價」到原來的 4 倍。

 

 

2010 年,艾希頓庫奇、麥當娜經紀人 Guy Oseary 以及投資人 Ron Burkle 共同成立投資公司 A-Grade ——其中,億萬富豪 Burkle 提供了 800 萬美元以及辦公室,艾希頓庫奇和 Guy 則各投入了 100 萬。

 

A-Grade 的投資數額從 5 萬開始,最多可能高達 7 位數。在投資方向上,他們專注於三種類型的科技創業公司:創始人極具魅力,使得他們非常希望能一同公事;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説明人們更好地利用時間;以及其商業模式在他們的介入下能夠得到爆炸性發展的。

 

在這樣的原則下,從 2010 年到 2014 年,A-Grade 投資了 Product Hunt、Casper 等一共 28 家公司。不過艾希頓庫奇個人則更「勤奮」:過去 5 年,他以個人投資身份投資的公司達到 53 家,包括 Airbnb、Path 等等。另外他和 Guy Oseary 曾經向 Uber 投資的 50 萬,現在的價值已經是當年的 100 倍。

 

在投資中屢獲佳績的艾希頓庫奇,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另一個 50 Cent:在他的影響下,越來越多娛樂明星把目光投向了科技和投資界,其中包括 Lady Gaga、Justin Bieber、Nicki Minaj 等大牌巨星。

 

明星們的介入不但讓科技界聚集了更多的鎂光燈,更在某些時刻起到了關鍵作用:當紐約市去年嘗試通過法規來限制 Uber 某些發展時,艾希頓庫奇利用社交媒體公開批評市長 Bill De Blasio 是在「摧毀創新」,引起了媒體以及粉絲們的大量關注,成為了 Uber 某種程度上的「盾牌」。

 

「如果我們沒有賺到錢,但是我們用一種有意義的方式改變了世界——我們解決真正的問題,竭盡全力去幫助那些有能力的人們,那麼得到的回報也是讓人興奮的。」

 

艾希頓庫奇如此形容自己對於投資的看法。作為一個本身已經是名利雙收之人,投資對於他來說確實可能離金錢更遠一些。在這種情況下,或許艾希頓庫奇真的能以更加超然的態度尋找到那些能改變世界的公司?這個答案,就等待著他所投資的那麼多大大小小的創業公司來回答了。

 

(本文獲《ifanr》授權刊登轉載,圖片來源:TechCrunch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