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昨(1)日宣布試辦兩年的「藥品差額負擔計畫」,原廠藥廠可以自行選擇是否要退出健保給付,加入差價由民眾自行負擔,也可以吸引原廠繼續在台灣販售藥品,引來醫病藥界不同的看法。
《蘋果日報》報導,以降血壓藥「脈優」為例,民眾若要使用原廠藥品,估計一個月會多出30元的自負額。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痛批,差額負擔制度可能會產生排擠到弱勢族群的用藥權益,更變相暗示國內的學名藥品品質較差,民眾反而不願意使用。
醫界:減輕醫院用藥壓力
對於健保新制,醫界普遍看好,認為此舉可以讓民眾有更多選擇,院方也可以減輕用藥壓力。
醫師表示,過去的健保給付制度當中,對於國內學名藥以及國外原廠藥,曾有不同的給付金額。但健保改制後,兩種藥品的給付金額相同,但礙於原廠藥品成本較高,因此有越來越多的醫院不願開立原廠藥,因此限縮民眾的選擇。
而此次健保署推行差額負擔計畫,不僅可以讓藥品金額透明化,民眾也可以自行選擇是否要使用原廠藥物,對醫院與病患應是雙贏。
藥界:圖利國外藥廠,恐讓民眾質疑藥品效果
雖然醫界普遍看好,但製藥界卻普遍出現反對聲浪。據《蘋果日報》報導,台灣製藥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威仁表示,差額負擔計畫對於台灣製藥圈普遍不利,建議差額負擔僅限於高價位的新藥。
陳威仁表示,許多專利期已過的老舊藥品,國內藥廠也都能製造出相同成分的學名藥,經證實效果與原廠藥相同。但健保署此舉,可能會讓民眾產生比較,質疑學名藥的效果,可能因此打擊國內製藥界的發展。他也表示,藥界現在已經開始串連,不排除要上街頭抗議,表達強烈的反對立場。
病患:醫療階級化,是變相漲價
台灣民眾普遍會存在「原廠就是比較好」的刻板印象,因此差額負擔計畫,會造成部分民眾觀感不佳。一位經常使用血壓藥的伯伯便表示「會擔心效果不好」,因此即便要加錢,依然會傾向使用原廠藥品。但也有民眾表示,平常習慣使用的藥品如今要加價購買,根本是「變相漲價」。
而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也指出,若政府有察覺國內學名藥可能水準欠佳,應該要設法提高國內藥廠水準,而不是透過差額負擔計畫替國外藥廠背書。
圖片來源:天下雜誌(王健棟/攝)、Pixap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