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出人渣文本訪問後受到讀者討論,將全文一次呈現、以饗讀者!
你在大學生涯中,屬於哪一種人?
是「書沒讀到,朋友沒交到,什麼都不知道」的「空白人」?
是「學校一講就照聽,老師一說就服從,像羊咩咩一樣」的「咩咩人」?
還是「只要有標準答案,人生就一切完滿」的「標準答案人」?
這些犀利又切貼的分類,都出自筆名「人渣文本」的周偉航。身為大學教師的他,將第一手觀察寫成《大學生應該避免的事》這篇文章,藉此提醒學生,不要變成這幾種人;之後甚至還發展成冊,出版了《大學生不要當的28種人》一書。
這篇文章原本只是要給自己的學生看,竟然意外地廣流傳,成為他的代表作;如今的周偉航,已是一位網路意見領袖,用他犀利且尖酸的獨特風格議論時事。
但如果以為周偉航只是僥倖靠一篇文章意外爆紅,恐怕就想得太簡單;在他的文字功力背後,是長年在政治公關領域打滾所累積的實戰經驗。
雖然他好像常常罵國民黨,但是他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當年馬英九的台北市長競選團隊做政治公關,之後也不分藍綠接了許多案子,像是文宣、議題的操作等,累積了他的政界的人脈與媒體操作經驗。而這些替人作嫁的過程,也讓他進而想創建自己的個人品牌、從個人擴展到團隊。
周偉航說,「人渣文本」一定比他本名「周偉航」要有品牌價值,在外面很多人知道人渣文本,可是周偉航就只是個普通的大學教授;如果把品牌作大,說不定還可以用自己的品牌去接生意,像是去幫政治人物接案子,可以做對等式的談判,就好比公司對公司,而不會只是打工仔。在接下來的專訪,周偉航將告訴讀者,「人渣文本」怎麼誕生,以及未來會如何發展。
問:一開始為什麼寫那篇講各種大學生的文章?
答:其實「人渣文本」一開始是一個資料庫,是要給我自己教的學生看的,有點像是教學輔助的教材,那時候寫得很學術,像是傳統應用倫理學的分析,但看久了可能有點無聊,所以我就寫一些生活上的提示給學生,才會寫出《大學生應該避免的事》。它原本只是用來跟我的學生溝通,後來受到很多人的轉貼、關注,之後我才慢慢轉為對一般社會大眾溝通對話。
問:那篇文章為什麼會傳得這麼快?
答:一開始有同學去轉貼分享,然後被媒體注意到,就快速擴散。另外也有一些批評者,也會讓它再一次擴散。當時就是一些小型的媒體慢慢把它往外推,才會有這麼強大的傳播效果。
<用公關技巧寫文章>
另外我在撰寫的時候,有使用公關、宣傳上的技巧,這是過去的工作經驗所學到的基本技術和知識,因為我希望學生能夠更自然、更親近這樣的資訊,可以讓這篇文章更容易往外推送。
問:是怎樣的技巧呢?
答:基本上那些原本是很學術性的東西,必須採用學生能夠接受的語言,所以我使用了不少年輕人才會知道的專有詞彙,還有一些是我同事發明的,譬如說我會替每一種人命名,而不用很長的語句去描述一種人,讓學生在傳述其中概念的時候比較方便。例如我寫到「空白人」,那同學在聊天的時候會彼此講對方說「喔!你是空白人!」,那如果有人不知道空白人的意思,他會自己去上網搜尋,無形間又再一次推送這篇文章。
問:你使用了哪些年輕人的詞彙呢?
答:其實年輕人使用的詞彙有很多,可是有先導性或是引領性的詞彙主要還是集中在比較精英的階層,像是PTT這種精英的環境,它會創造出非常多的新詞彙,實際上能解讀的人不多,可是能解讀的人都是所謂的國家精英階級,畢竟PTT的根基是在台大,它會顯現一種意見領袖的效果,所以能夠看懂、使用這種語言,代表能夠打入這個菁英層,那這些菁英層會不斷使用這個新的專有名詞,產生某種引領的效果。
<誤用詞彙,造成反效果>
在這樣的狀況下,如果要成功打入網路社群、產生意見領袖的效果,第一,要使用PTT現有的專有名詞,在詮釋專有名詞時,必須非常熟悉,不能用錯。像所謂「網軍」或「婉君」這個詞彙,就是被國民黨用錯,造成反效果。再來是充分了解、使用後,要能夠創造出新的語彙,這個語彙要能被PTT的網友所引用,如果新創的語詞在PTT具有擴散效果的話,就可以享有話語權,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問:要怎樣創造一個新的語彙,而且能夠被使用?
答:必須去掌握PTT用語的節奏與脈絡,其實它產生的速度非常的快,必須隨時跟著它。首先,創造的新詞不能跟原有的矛盾或重疊,最好是描述一個新的現象,在鄉民還沒有發明或發現這個語詞的時候,率先去使用它,把它佔為己有,當然最適當的方式,就是藉由非常有渲染力的文章帶起一個新的名詞。
<底層學校是「靈界」?教師同行能共鳴>
其實我最早受到關注的文章,是在PTT上大概四、五年前發的一篇文章,是發在專門給大學老師看的板,在這個板上很多人在討論教學的問題,我在那個時候就說,有些同行是教一些所謂比較好的學校,稱為「仙界」,我之前是教非常差的學校,我戲稱這些學校為「靈界」、「黑暗界」,之後一些大學老師也用這些詞彙形容比較底層、比較偏向學店的大學的一些光怪陸離的現象。
<創造名詞,佔有話語權>
一旦搶佔到話語權,就會被定位這是屬於我的詞,是由我發明的,所以至少在某個圈子,別人會說人渣文本就是最早講「黑暗界大學」的人,那以後有人要問靈界大學的問題就可以來找我,這就是話語權。如果要創造一個新媒體,還是要在某些方面上,去佔到這種話語權的高度和位置。
問:PTT這種BBS系統介面與環境比較封閉,上面流行的語彙,有辦法順利在臉書流傳嗎?
答:重點是意見領袖。PTT使用的詞彙和概念可以很輕易地被過渡到臉書,因為現在臉書上幾個主要的意見領袖,在我的年齡層,差不多30~40歲,這個階層的人幾乎都是PTT的慣性使用者,所以PTT的語彙他們也會使用。雖然PTT本身系統非常封閉,不過透過這些意見領袖的傳播,效果是非常強大的,很快就能在臉書上有引領的效果。
問:前面提到「人渣文本」原本是給學生看的教學平台,後來為什麼會想公開?
答:因為它擴張得非常快速,所以我就想說把它作為個人的平台,讓我可以享有某些媒體的資源。因為一旦有人看,媒體就會看到,媒體就會想要結合這樣的點擊率,來幫助它進一步擴大,讓越來越多人來看到,有彼此拉抬的效果。但它發展的速度超乎我想像得快,目前我開的專欄又比較多,所以我原來的網站有點停頓;現在我給它的定位,是用來發表一般媒體不敢登的文章。
<將籌組評論團隊>
我再來就會找我比較優秀的學生,來組成一個團隊,例如以一種比較有特色的方式來評論時事新聞。我期待它像是聯合報鳴人堂這樣有品質的東西,我會來指導他們一些相關的多媒體技術。
問:所以像是一個新聞評論團隊?
答:我目前也還沒有限定它的範圍,因為我找到的年輕一輩的人力,很多都是新聞專長,也有社會學理基礎,但是很淺薄,可是還有一些潛能。我們可以創造出一個新的新聞形式,它是結合新聞和評論的,也可以不用做那麼即時的,可以做比較長期的;可以延遲一個月、半個月,甚至半年,去追蹤一個半年前的事件,可以用很特別的表現形式,把它做得有趣或者是非常八卦都可以。我希望是市場從來都沒有的風格,從這個角度去著手。
問:最初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構想?
答:我曾經長時間從事流行文化的研究,流行文化其實有很多元的運用,只是我們台灣都把它想得很狹隘,到最後都只抄襲到別人的一小塊;如果就只做一個綜藝節目、一個新聞媒體、一個時事評論,我覺得都是很單薄的。所以我在跟別人談新媒體的時候,我都強調「彈」性,也許我們今天就做文字,下一集做影像,再下一集搞不好就做遊戲也說不定;我們要讓彈性極大,重點就是有多少人願意跟我們合作。因為我們已經看過太多傳統媒體在轉往新媒體的路上,因為一兩個策略上的執念,使得它出現嚴重的遲滯,本來是領先業界,但因為別人採用新方法,可能突然就崩下來、被淘汰掉了。
問:網友對你的印象是會用尖酸刻薄的方式去評論時事,為什麼會採用這樣的風格?
答:那其實原來是相聲的格局,後來是由日本搞笑藝人把它發揚光大,這種語法其實是一種搞笑的堆砌方法。那搞笑需要有一個裝傻的角色,那實際上並沒有人會來跟你裝傻,所以要去找實際表演上的傻子,再拿他來吐槽,可以產生很好笑的效果。其實藍營有很多政客,在這種裝傻的角色扮演得非常好,去吐槽他效果就不錯,重點是要找到什麼梗去吐槽他;這又牽扯到一些複雜的技法,在日本他們甚至要在學校讀個一兩年才能夠出師。
問:在評論新聞議題的時候,有哪些建議的操作原則或方針?
答:要有一個中長程的布局操作或目標,不是看到一個新聞就要講一下,那跟路邊的歐巴桑有什麼不同?網路上的這些部落客,戰力都比傳統民代強很多,彈性也比較高,因為根本不屬於任何政黨,所以不管是國民黨或民進黨,看不順眼就打。他們慢慢地會建立網路的公信力,形成意見領袖,他的公信力就是最大的資產。
<想當網軍,窮追猛打沒有用>
很多搞網軍的人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情,要當網軍不是一直窮追猛打就會成功,這是沒有用的。發言要一言九鼎,必須針對所有時事都是很公允的,最後面收回來,等到必要的時候,開一砲把目標打掉。例如一個很有社會地位的意見領袖站出來,說他反對連勝文、或反對誰誰誰,就真的很有效果。所以必須要有個奠基起源,那對於這個概念,我只能說國民黨真的非常外行。
問:可是假如談的議題太多、太廣、太發散,會不會被質疑缺乏專業?
答:所以要閃。例如像姚文智這個事件(編按:民進黨立委姚文智召開記者會,指控陳姓婦產科醫師有疏失,導致黃姓高齡產婦的胎兒胎死腹中,事後引爆醫界反彈,認為打壓醫療人員士氣),醫療不是我的專長,我就不會就去談醫療,那我可以談民代開記者會基本的倫理,這就是我的專長,我就可以談得很細緻。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挖掘出可以談的,把它談好、談得漂亮,別人會覺得我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角度是他沒想到的,那就可以慢慢建立出公信力。
圖片來源:人渣文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