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十年前,當所有民眾都必須現場掛號,擔心錯過看診時間所以只能再等候區等待的時候,誰能想到現在不只不用現場掛號,還能隨時透過app掌握目前看診狀況?而當中國的行動醫療諮詢服務app「春雨醫生」已超過九千萬人使用,並有超過四十萬的醫生在線上為民眾解答醫療問題時,台灣Mobile與醫療產業界中的領頭羊卻似乎尚未出現。
向來關心Mobile產業的Knowing這回邀請到衛福部的常務次長蔡森田(首圖右)及資訊處處長許明輝,一起來談談台灣Mobile與醫療產業結合的目前狀況以及未來趨勢,也期許台灣能夠加緊腳步,站在全球的趨勢上,以下為專訪精華摘錄:
在行動醫療科技上,請談談衛福部目前的方向?
大家都在講FinTech金融科技,其實健康資訊科技也有名字和其專業領域,我們做的事情蠻多,只是沒有這麼「華麗的名字」!
軟體在服務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Mobile已經在影響各行各業,從衛福部及國內醫療產業來看,要如何在Mobile與醫療如何做推動?以及發展和方式是?
以前病歷都是用紙本,後來則改用電子檔,衛福部不斷在規劃推動電子病歷的系統,讓病歷可以在系統上做交換,像我們現在有醫療雲、保健雲等,病患的病歷就帶著跑,他曾做過什麼檢查、吃過什麼藥等,就不再需要花多餘的時間重複查詢。
當然,Mobile也有在規劃之中,但基本上我們還是以國民健康或是公共利益去做考量,因為用戶在使用上最重要的是隱私權,如果隱私權可以被確保的話,我們也非常樂意去推動,也因此在研發類似裝置、系統時,我們最注重的還是隱私權的部分。
遠距醫療談了多年,但在政策與法規限制下,以及民眾至醫療院所的就醫習慣,您觀察台灣在發展遠距醫療產業上,有哪些優勢與劣勢?
遠距醫療也算Mobile與醫療結合的一種,我們在1995年就在偏遠地區有推動類似的服務,而且不限於手機,像穿戴配置,現在已經有很多用手錶、手環,對我們來說,當然是很樂觀其成。
但若像中國的春雨醫生app的「遠距醫療」,我們是擔心會出什麼狀況,相對台灣而言,醫療資源相當豐富,所以基本上,我們還是以病人安全為出發點,畢竟只透過「對話」、「雲端畫面」來做診斷,還是有一定的危險性,也擔心這種方式會延伸很多的醫療糾紛。
像目前在網站上雖然有相關諮詢,但最後我們還是會建議患者還是要去找尋實際醫療。
中國的百度事件顯示網路容易取得醫療資訊,但隨著網路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提出醫療健康問題時,要如何透過網站及app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其實台灣比較不擔心會找不到這樣的資源,只是其資訊的正確度還有一定的風險。我們一般的醫師,在診間看到的醫學影像跟放射線的醫師所看到的影像是不一樣的,放射線醫師專用的螢幕解析度很高,可以看到很微細的變化,診間的螢幕解析度就沒有那麼高,但每個細節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只透過網路來直接做診斷是很危險的。
中國百度的案件也讓我們了解到,其實中國的人民是很不信任私人的醫院,而我們也須從魏則西的經驗去學習,他們對於百度的資訊很不滿意,也提醒了我們網路結合醫療時務必要謹慎。
「醫療4.0」也是近年的熱門話題,您觀察台灣有哪些實際落實的案例呢?
像現在去掛號時,直接利用手機上的app就可以知道目前醫生已經看到幾號了,也因為這樣能增加就醫上的便利性,因此目前多數醫院都有提供類似服務。
另外,我們也是支持能夠促進自主健康管理的電子產品,因為一方面使用者能夠自己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方面也可以將記錄提供給醫師,這個對民眾就是好的,因此我們相當鼓勵。
對行動醫療這個部分,有什麼樣的看法?
這個部分目前也在研議之中,畢竟我們認為醫師還是要以「當面」進行診療較為安全,通常對於偏遠地區的患者,我們會依據檢傷分類去做診療,若不嚴重就會留在當地,但若緊急的話則會透過醫院立即下診斷,接著直接派交通工具去接回醫院做治療。
對醫療資源沒有那麼豐富的偏遠地區,目前已經開放遠距醫療,譬如說遠距傳來的X光片,都會區醫院的醫生可以做診斷,並將報告回傳。
至於非偏遠地區,我們仍會持續邀請相關團體來討論。醫師會在當地組成醫師公會,也有各種對行動醫療的看法,雖然創新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但衛福部還是會以民眾的安全為出發,這也是全世界還是有共通的原則。
行動健康是可以補充,但目前還是無法取代面對面的診療,還是有其顧慮的地方,不過當然還是有輔助方面的作用。
物聯網(IOT)是當下科技產業發展趨勢,您觀察在醫療產業上,有哪些應用即將爆發?
目前已經有蠻多電子產業在與醫療機構合作,像智慧病房等,甚至未來機器人發明也許就能夠取代一部分的護理人力,不只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量,也能使護理人員更專注於需專業能力的職務。
許:機器人在醫院上的使用跟一般的概念不太一樣,機器人應該會以自動化的設備去做更改,像化療藥物的配置上,若使用自動化裝置,就不會有造成調配藥物人員皮膚傷害的可能,或是能夠替病人自動化的翻身以提高整體的工作效率。
剛剛提到的「智慧病房」是什麼樣的概念?
簡單來說,不再需要每個護理人員進到每個病房察看病人的情況,透過自動化設備或是顯示器,護理人員能夠隨時知道每個病房的情況;或是將病房與護理車做連結,只要病患有狀況,立刻就能透過護理車通知護理人員。目前也有許多大廠在朝這個方向做,相信這也是未來產業的一大前景。
除了監控之外,輪椅租借系統也是一種方向,有點像Ubike概念,患者只需插入IC卡,系統就能立即分辯該患者的狀況,若是可能受感染的病患,在輪椅歸還時也會特別做消毒動作。
事實上,醫院的流程是可以被辨識的,許多廠商也都去研究每個流程應該如何去做成自動化,像連病房內的燈光都有類似自動化系統,透過燈光顏色或是明暗的控制,以讓病患能夠得到最佳的舒適度;像點滴、量血壓等都有自動化裝置,在點滴滴完或是血壓量完後,就會立刻將數據上傳到裝置上。
此外,因為目前醫療最困難的問題是人力上的配置,但基本上多護理人員的部分職務是能夠被取代的,像鋪床、為病人翻身等,不一定是要護理專業才能做,所以若能夠把「非專業」的部分區分出來,也就更能夠讓護理人員專注在他們的病患上。
智慧醫療方向講了多年,包括VR模擬開刀等概念,您觀察從口號到落實,需要歷經哪些障礙與挑戰呢?
醫用的東西本身一旦發生問題所要承擔的賠償是相當昂貴的,所以在一開始要拿到醫材認證就不是件簡單的事。若要申請台灣認證的話,目前也有一些簡化認證的程序,只要產品是安全無虞的,我們就希望能讓整個過程盡量簡化順暢。
另外,我們也會輔導他們,告訴他們在上市前整個程序要怎麼走。像藥品的部分,目前也有一些新的藥已經在做第三級試驗,這個時候就可以申請輔導,藥品中心就會告訴你那些程序是必要的。
也因為門檻比較高,所以通過的話,未來也是比較高獲利。台灣電子醫療其實是很有競爭力的,像很多大公司知道如何做生意,就去找新的題材,在整併後就上軌道的。
當然很多廠商其實也都有看到這一塊,也有想要投入,但這畢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發展出來的,不過若在台灣應該還是蠻有發展性,只要不牽涉到診斷的話,其實就無需認證。
我也相信再過幾年,很多廠商應該也就會陸續將他們的產品會端出來,目前現在都有在發展,未來若發展到某個階段時,就可以跟醫院談合作,當然這也不只侷限在台灣,也可以前往各國去推動。
請次長及處長給台灣年輕人或是年輕的創業家一些建議,如何在變動的時代自處、以及培養什麼樣的態度?
這很好啊!這是一個很大的產業,而且現在是個好的時機,現在台灣人口老化,未來長期照護都是很大需求,如果有年輕人願意做的話,我們是持正向態度,這也是個好的趨勢。
許:我們希望透過「創新對話方式」鼓勵年輕人,像某些例子是可以再複製,而且有創意、小的、年輕的團隊,公司能夠經營到一定的規模時就應該要去尋求大廠,因為很多困難是大公司能夠理解該如何解決,看是要併購、磨合等等都可以。
因為小公司很難在短時間內發展,而且沒有資金、商業模式很難長大,小公司本身應該要先預期,到了一定時間就可以與大公司合作。而從旁協助的部分,不一定是衛福部能做的;其實政府應該要去輔導那些小公司出頭,相信是有機會的。
早期許多小客戶去找大廠要求協助生產設備時,大部分的大公司並沒有做小數量生產,這就是需要透過對話彼此了解,需要跨領域的事情,就像電子工程師與眼科醫師合作,起初雖然無法理解彼此領域專業,但經過磨合,甚至將兩個領域利用十年去做整合,總有完成的一天。
顯然我們現在看五年前、十年前,現在開發是最有機會,也沒有比這個時間點做更好的時間點,所以還是很鼓勵年輕人去做這樣創新的發展。
延伸閱讀:他怎麼看唐鳳上任?科技會報又能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