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大選前,我在2010年撰寫的一篇有關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愛開支票的文章,經由臉書的病毒分享,以及學運領袖陳為廷的精闢觀點,成為選前大家熱議的話題。
自從十多年前假扣押工商時報記者以來,郭台銘就被安上了「大鯨魚」的名號。你好大我好怕?大鯨魚吃掉小蝦米?我們如今必須反思的一個邏輯是:鴻海真的很大嗎?台灣社會真的要那麼在意他的言論與投資嗎?
鴻海近年市值在400億美元上下,全球員工將近200萬人,以及在大陸遍地開花的巨型工廠,這些看起來確實都很可怕。不過最近小米科技估值也達450億美元之譜,也就是說,郭台銘三十多年打造的全球最大的工廠,市值跟一個成立僅僅四年的小小米相當。
如今大家都知道,小米從不靠硬體賺錢,而在「軟體吃掉全世界」的思維下,大陸的網絡三巨頭BAT就真的很可怕了。百度市值約為500億美元、騰訊市值超過1500億美元,在紐交所上市的阿里巴巴,市值一度衝上3000億美元,也就是七個鴻海之大。這可以看得出軟體的「價值」,早已超出了硬體的「價格」。
至於台積電是台灣市值最高的公司,市值約為1100億美元,也達九分之一台灣股市總市值,但台積電同樣在市值上不如騰訊與阿里巴巴。看到華爾街追捧阿里巴巴,點矽成金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也必須同意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力量來臨。
小米創始人雷軍曾點名郭台銘挑戰冰桶,馬雲更是郭台銘多年好友,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如今則是深圳最紅的公司,郭台銘想必也不陌生。如今這一票年齡四十、五十出頭的小伙伴,生意都已經做得不比老郭差了。這樣看來鴻海的接班也不是個問題了,因為如果馬化騰或馬雲有心,將來就以換股方式,把鴻海買下來吧。(這也不用讓勝文擔任鴻海CEO不開心了!)
雖說軟硬整合是時代趨勢,但兩岸企業併購仍受政策嚴格規範,鴻海更是這麼多年來的「台灣之光」,郭台銘想必面子上不會答應。但是,如果單談騰訊的微信,一旦分拆出來上市,根據外資估計則有800億美元估值,就可以想像老郭有多嘔了。他要管廠管人,雖然管出了兩岸三地最大營收的民營企業,但卻比不過一個小小的通訊APP?
不斷壓縮生產成本,給客戶報上最好的價格,成了鴻海這類代工企業的宿命。台灣高科技公司引以為傲的所謂「982理論」,簡單的說,就是98%的訂單能夠在2天交貨。除了中國的生產環境外,全世界其他的生產基地都無法辦到。台灣企業多次嘗試南移越南、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但是大型的成功案例,只有中國零頭中的零頭。中國讓製造代工企業,能夠大量且精確如期完成國際品牌客戶的下單產品,鴻海則是模範生。
今天鴻海與矽品交叉持股,在半導體產業上深度合作,但這還是在講硬體啊。日月光與矽品是全球領先的封裝測試業者,但還是在談工廠邏輯,也凸顯了台灣經濟轉型不易的癥結點。因為轉型是在老路上轉彎繞來繞去,但現在的新產業是要直接走上新路的。
鴻海確實還是很大,這是勞力密集與資本密集的角度的觀點,但是台灣地區號稱早已走到知識經濟的階段,實際上還是倚著鴻海這類「舊經濟」代表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