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筒一歪,就成了台灣史蹟和集體記憶?
張可臻
2015-08-12 17:36

被颱風蘇迪勒吹落的診所招牌重擊,一夜變身「歪腰郵筒」的小紅小綠兩兄弟,在颱風後吸引了大批人潮前往朝聖拍照,使道路交通阻塞。

 

中華郵政董事長翁文祺原計劃要在週四,把這對歪腰兄弟移至百年古蹟北門郵局前廣場,但是此舉引起民眾反對,認為這對郵筒是當地人對颱風記憶的景物。

 

整理一下這陣子各方對歪腰郵筒的發言,可以發現至少出現了三種立場。台北市都發局長張景森說道「這不是文創,那什麼才是文創?」;龍應台則表示小紅小綠是群眾集體的會心一笑,凝聚了集體記憶;知名導遊林龍更直言,兩個郵筒在五十年、一百年後會變成古蹟,因為有紀念性、話題性、代表性。

 

除了帶來驚喜、開心拍照留念以外,「歪腰郵筒」對台灣人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文創?集體記憶?古蹟?如果因為一時熱潮就給予定義,可能只會顯現我們不了解台灣的文化定位在哪,而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和歷史遺跡又是什麼(並不是要批評歪腰郵筒的的熱潮,而是隨熱潮而來所給的種種定義)。

 

藍弋丰在《東網》裡面的文章指出,台灣對「文創」的觀念停留在可愛、有趣的小東西等等,然而文化創意產業最重要的部分,應該是它的核心理念給人的認同感,接著才是相應而生的販售商品,這也是迪士尼可如此以成功的原因。

 

歪腰郵筒當然沒有其中的核心理念,更別說是經由台灣文化與人文創意而產生的物件,充其量就是颱風和診所招牌的合力創作。不可否認地,郵筒因為大受歡迎而有商機,後續商品也需要創意來設計,但若這樣就稱作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也有點太過勉強。

 

回應龍部長的集體記憶說,其實也不那麼認同。

 

2009年,莫拉克颱風使小林村遭洪水滅村,在重建後的小林村平埔族文物館裡面,呈現了小林村的重建過程。同受摧殘的台東嘉蘭村,居民也藉著歷史經驗和記憶重建家鄉。

 

當地人因為災難的發生,藉著集體記憶重新建構保存自己的歷史,發生過的事情不只會在他們的心中留下痕跡,對歷史的集體記憶也會流傳給他們的下一代。

 

相對地,儘管歪腰郵筒讓許多人會心一笑,但是有多少人心裡會認同歪腰郵筒是重要的象徵?也許有,但應該也不是佔大多數。它在生活裡所帶來的「小確幸」,要成為台北人或者中山區的集體記憶,有點言過其實了。

 

如果是這樣,當初美國知名的甜甜圈連鎖店Krispy在信義東區開店時,人龍長到圍繞華納威秀一整圈(為了吃到甜甜圈的小確幸),也可以算是一種集體記憶了。


至於導遊林龍說郵筒會成為古蹟,要先釐清古蹟的定義:古蹟是先人留下的歷史、藝術、文化遺產,或建築遺址。如果郵筒是因為在受打仗波及而彎腰(應該是用大砲才打得歪),還可以稱上古蹟。否則,要在五十年後拉著後代兒孫,或是和外國人介紹這可愛的「歪腰郵筒」,還真不知道要講什麼故事了。

 

圖片來源:歪腰郵筒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