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爭議難解!他是最被關注的操盤人
潘夏欒
2016-12-08 09:27

「在整個國際化的競爭上來看,Uber的這種競爭其實最終受惠的是駕駛者和消費者。」Uber台灣總經理顧立楷日前在「WHATs NEXT!移動到未來」行動網路產業高峰會上表示。

 

面對Uber爭議,這一位年輕的CEO,成為全台灣社會都在關注的經營者與操盤人。

 

根據蘋果日報報導,立法院初審通過的《公路法》修正案,將違法經營汽車運輸業罰款從5萬到15萬元,提高為10萬到2500萬元,這一上限創全球最高,進一步還可以勒令歇業!

 

根據工商時報報導,修法後也鼓勵一般民眾檢舉,獎金規劃為罰金的10%!換句話說,獎金最少1萬元起跳,還有機會拿到250萬元,大大提升了檢舉誘因,尤其交通部是分別對司機與Uber雙方都開罰單,這讓民眾有機會從2張罰單中各拿到一成獎金。

 

 

顧立楷表示,在概念上來說「共享經濟其實已經存在很久了」,但是這幾年因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湧現越來越多像Uber一樣共享經濟概念的產品,才使得共享經濟崛起。讓所有的資訊透明化,讓分享者和使用者在數據的透明化之後得到一個安心,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在拉進。

 

顧立楷先前指出,競爭的激烈能夠促使大家去不斷的提升自己的產品,從而去贏得消費者的信任。不管是國外的創業團隊,或是台灣的團隊也應該要學會這樣。在競爭的過程中區瞭解自己的市場,去瞭解消費者的心態和需求,進而去改進自己的產品。

 

競爭是幫助了消費者,幫助了供應者,亦是幫助了團隊。這樣才能更好的全方面的去看待產品的改進,才能跟得上日新月異的市場。

 

顧立楷認為,在全球化的發展當中,公司團隊一定要清楚核心的理念不能改變,但是要符合消費者的需求,根據目標市場的不同來做在地化的改動,才能使得團隊和產品發展壯大。

 

「WHATs NEXT!移動到未來」全程精彩時刻

 

顧立楷,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在國外打拼,渴望回到所鍾愛的家鄉。在2013年知道台北將成為Uber在亞洲第二個據點時,他感受到了在國際軟體資訊服務產業鏈風起雲湧的風潮中,Uber將會是台灣接軌國際和矽谷的契機,於是接下了Uber台灣總經理的職位。

 

Uber如何拓展在台灣市場的服務規模,共享經濟如何適應台灣市場的需求,如何把Uber的概念和模式更好的在地優化,這些都成了這幾年他所帶領團隊做的事。

 

2009年Uber開始在市場出現,並於2010年正式在美國舊金山推出服務,2011年正式在美國紐約市開始運營;並且逐步在世界各地都開始設立運營據點。

 

Uber在亞洲第一個據點是新加坡,而台灣是緊接而來的第二個據點。Uber在進入台灣市場以來紛紛擾擾,甚至經濟部2日表態要求Uber撤銷在台投資許可。然而3日卻又決議在交通部措施公佈之前,先暫緩處理Uber撤銷營業登記案。

 

當Uber看到中國大陸出台新政策,宣佈「網約車」合法化,並且制訂出相關的政策來規範化合法化;那麼台灣的政府部門又應如何處理傳統計程車行業和新興行業之間的矛盾呢?

 

不可否認的是,Uber在台灣的確促進了科技與新創產業的進步和發展。在顧立楷和他團隊的推動和各方協調下,Uber如何更好的調整在地化的模式,使得傳統計程車行業得以改進,同時也使得傳統行業和新行業互相學習,共同推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