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芳:台灣不要只會做夜市!
楊方儒採訪、李家安整理
2015-09-20 21:13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所教授李仁芳,是台灣科技圈、設計圈、文創圈的重要意見領袖。最近他剛剛出版《巷弄創業家》一書,探討台灣從南到北、小而精緻的美學經濟實踐者們,如何開創新型態的生活服務產業,成為台灣經濟活水,並且深受全世界的矚目。以下是Knowing小編專訪李仁芳的精華摘錄:

 

問:你怎麼定義台灣生活服務產業的價值?

 

我認為有價值的生活服務產業,其實不只是國際化或服務觀光客而已,更重要的是在地就業,要創造更多就業。

 

台灣的生活服務產業,多半在談夜市(笑!)。

 

不過我認為會吸引外國觀光客的不是只有夜市。我看京都很多年輕人拿他們的老屋子去創業,有個開了蕎麥麵的米其林一星餐廳「尼可拉」,那本地人、外地人都會來吃。現在有更多年輕人去歐洲學料理,開很好的餐廳。

 

台灣不要只在談夜市,手搖茶飲滿街只是30元、40元,我認為附加價值可以向上提升的話,年輕一代在地就業也會提高,而且這些從業者的生活和工作,不會隔離太遠。

 

 

問:所以要怎麼提升生活服務事業的附加價值?

 

很多人提出的方法,例如知識經濟、專利、產品力之類的,但我認為更具體的元素是「空間力」。

 

例如華碩,他產品力的提升,就是零件、硬體的提升!但我覺得除了這些硬指標之外,華碩和蘋果的差別在哪?我覺得產品力的差別真的沒那麼大,但蘋果發展史上,一個很大的關鍵在於APPLE STORE的實體店面

 

我認為ZaraUNIQLO,對台灣人是「很大的挫折」!這兩家品牌的成衣布料,都是台灣人做得到的產品力。為什麼他們賺很多、我們賺很少?

 

例如做衣服的Zara,淨利率12%,我們做電腦的5%、6%,我常說做電腦的賺輸賣衣服的。為何Zara比較賺?這就跟空間力有關,Zara的空間設計和裝潢投資,以及選點開店的眼光。好比歐系的奢華品牌,例如做時尚的LV、Gucci。

 

講回蘋果,也完全是向歐洲奢侈品看齊,我們看財務報表就知道了!歐洲很多企業花錢投資在不動產上,以空間的力量去襯托產品。

 

最早懂得「運用空間力」的是法國人跟義大利人,他們做奢華品牌都很清楚,怎麼讓信徒進到聖殿朝拜!消費者都被魅惑了,掏錢根本不會痛。這是氛圍、甚至氣味的魔術,更是一種魅惑的技巧。

 

所以說,Zara養三百多位服裝設計師可以理解,但台灣老闆不能理解為何他們養四十幾位室內設計師,竟然每半年就會做店面空間設計的更新、修改。他們的房地產投資和事業策略,完全結合在一起。

 

反觀台灣,完全不是這樣啊。

 

我覺得台灣生活服務的加值,就是要加強給客人的體驗、空間力的投資。319鄉裡面一些不起眼的小地方、做了很好的空間投資。他們可能一開始初衷不是要做空間投資,而是他們要讓客人感覺「心適」。

 

總而言之,空間投資是提升附加價值很重要的方法。

 

 

問:空間投資包含哪些方面?

 

第一種空間,是商業空間。

 

室內設計,街廓,例如店鑲嵌在哪個地方,台北的小巷子有很多不錯的店,但歐洲、日本,他們城市的街廓空間是最一流的,最厲害的是京都和巴黎。而台灣現在也在改善中。不能讓人從兩廳院看完好戲出來,看到摩托車亂停,這反差很大,空間的加值也在於街廓的問題。

 

台灣還是有點希望的地方,柯P提出沒有車位不能買車,這個在日本都是這樣,至少台北市比較先進的地方還能提這個問題。你們知道嗎?在日本連腳踏車都會停在自己的空間裡。

 

第二種空間,是山川城鄉的營造。

 

例如開車上仰德大道近文化大學看七星山,就看到麥當勞很大的看板、那不就如同北京紫禁城放星巴克一樣,說實在這就是太忽略視覺體驗,生活服務事業要提升,空間設計是種風格的藝術。

 

事實上我們常在很優質的城市過過日子就知道,因為在很好的創意職人,他們都在很好的空間裡面涵養起來,做出來的東西才有味道。

 

「台設計」誰知道?但「泰設計」全世界都知道。因為泰設計是從他們的生活態度長出來的。

 

我認為創意的甦醒,是從生活的甦醒開始,那都需要空間的涵養。沒有生活的甦醒,創業事業只會是建在沙灘上的產業。

 

 

問:所以你如何評價與總結,台灣這五年生活產業的發展?

 

早期我們有個錯誤的概念,以為我們設計很強,這十五年,我們得獎的都是科技業、工業產品,簡單來說我們靠的是科技業。

 

一直到後來,這五年才看到生活產品的設計力提升,例如竹子做的手電筒、枱燈、釘書機,生活用品比重才慢慢上升,現在才在生活設計上有點樣子了。

  

創意的甦醒,生活的甜度也很重要。我認為,台灣全島各處,在草叢裡都有珍珠,到處都有優質巷弄創業家。台灣的力量在民間,在草叢中有很多發亮的珍珠,但我們要怎麼串成一條珍珠項鍊?我希望有天台灣有外患時,我們能做到像京都一樣,當年美軍轟炸了東京、大阪、名古屋,但對京都卻是捨不得轟炸與攻擊。

 

 

問:你觀察書中提到的店面與創業家,有沒有什麼共同的挑戰呢?

 

這些CASE,大部分都是第一代在做,就會有個挑戰是「創辦人有沒有適切的接棒人」。

 

這個在日本比較好解決,因為有很多代。但台灣就比較難,有沒有人願意接。

 

這就是最大的挑戰,大企業也有這種問題,何況是這些小的。

 

我發現林懷民也有意思在安排接班,所以有「雲門2」做出來了他也有挑過一些人、培養一些人,有心的人就希望把東西傳下去嘛!其實產業不一定要很大,就像聶隱娘,山那麼大,人那麼小,也不過就是人來人去。

 

問:最近大家說到「小確幸」,認為很多年輕人創業只是小確幸怎麼看這件事?

 

小確幸這詞是有點批評的意思的,但我覺得Happy People才能做Happy Product

 

不要講什麼叫小確幸,那就是有甜度的生活嘛!如果一個人不會做生活甜度,那怎麼樣讓客人有小確幸?那些說人家生活小確幸的人,他自己做生活產業有成功過嗎?

 

我覺得這看你怎麼看,如果年輕人真的喜歡這件事情,他真的要開一家咖啡店,他想追求他的興趣、想要的生活,人各有志,也不一定要進跨國公司,所謂的Business Like才叫成就,但當然年輕人也不要太夢幻。

 

問:接觸這些店的老闆是怎麼樣的感覺?

 

我跟那些老闆都很熟,他們都傾向是有溫度的人,比較不像是做生意的人。其中一個跟王永慶很熟,王永慶很喜歡他的店,曾經跟老闆說要怎麼經營才好,要協助他連鎖化經營,說這樣才會賺,這位巷弄創業家嚇得要死。

 

巷弄創業家們會主張,小確幸也沒什麼不好,又可以在本鄕創造就業機會。在地工作,在地生活。不一定要去外地攪「大事業」那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