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人人瘋創業的世代,技術很重要,錢很重要,企圖心更是重要,但每個人都可以創業嗎?創業難道就是成功的代名詞?為了釐清關於創業的迷思和謬論,Knowing專訪光明頂創育智庫執行長洪大倫,暢談他對目前台灣創業環境的觀察與感觸!
在光明頂,洪大倫鼓勵創新,也務實看待創業的挑戰,更強調互助合作的精神。這是光明頂的信仰,也是創業成功的先決條件。
你成立光明頂創育智庫的初衷與出發方向有哪些?
美國已故總統甘迺迪曾說:「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應該問自己能為國家做什麼」。經過這些年的經歷與心得,我想了想,從事創業育成工作,可能是我能力範圍內最好的解答。我們希望,透過光明頂微小的力量,能先在大中部地區發揮影響力,再逐漸擴及到全台灣,促成跨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引導各產業的創新與改變,提升附加價值與能量,讓台灣更美好。這就是我能為國家做的事,用創業愛台灣。
相較於臺北,光明頂創育智庫設在臺中有哪些優勢與劣勢?
在台中的劣勢其實也是在台中的優勢 (笑)
台中的問題在於幾乎沒有人從事創業育成工作,因此我們努力做,很容易就可以看到成果。因此才說劣勢也是優勢。
當然,台中天氣好,相較台北成本也低,交通位於台灣的中心點,有各式各樣不同的產業,這意味著只要有心去挖掘點子,到處都是創業的機會。
對於想要創業的年輕人,有什麼比較好的建議嗎?就你觀察,臺灣創業的年輕人擁有什麼樣的優勢呢?
最好的建議,就是三件事:學會忍耐、有積極企圖心、懂得組織團隊。
台灣年輕人,心性很好,忍的工夫可以學,只是有沒有人教而已;組織團隊這件事,對他們來說也不難,只是需要更深刻一點的溝通經營技巧;唯獨狼性、企圖心這回事,很難靠後天來教,這是台灣年輕人需要認知到的問題。
你有長期創業經驗,是如何鼓勵、激勵後進創業者呢?
我經常對新手創業者說:「不要輕易說不可能」。
創業不要妄自菲薄,因為當你腦中浮現「不可能」的時候,比賽就結束了,而真正成功的人,總是在大家第一時間就產生放棄念頭時,試著思考可能性的人。
你曾說過透過創業可以找回「臺灣自信」,就目前看來,臺灣人是否有足夠自信了呢?
自信是需要被鼓勵、被培養的,台灣的創業環境,有時候連我這種沙場老將都難免有點感覺失望,甚至產生出離開台灣的念頭。特別看到美國與中國的發展,縱然競爭相當激烈,但機會也是遍地開花,那樣的環境,才能給年輕人敢做夢的舞台。因此,除了自己努力,大環境還是需要能供給他們養分,才能真正重拾自信。
臺灣內需市場過小,研發、製造產品成本較昂貴,面對這樣的情形,創業者如何因應?你也認為臺灣創業必須接軌國際,那麼如何培養「好」的國際觀呢?
台灣企業生命力強,生產製造是我們的強項,所以很多大廠早就懂得「逐水草而居」,我想大概不會有所謂製造成本太高的問題。
至於所謂國際觀,我認為這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台灣早一代的前輩,都是一句英文不會講就帶著皮箱出去闖天下,結果年輕人在網路世代,反而更封閉自己,這不是自由度減少或資訊取得困難的問題,純粹是企圖心問題。
你怎麼應對網路與FB上的酸民評論呢?有沒有最讓你不能接受的酸民言論與事件?你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以前我會跟酸民筆戰,但當我終於認知到爭論不會有贏家的道理時,我選擇的就是尊重每個人的發言,而不要與之糾纏。長此以往,反而慢慢能鍛鍊出自己的包容力,內在力量也會逐漸強大。你必須有能力分辨,然後接受有道理的說法,而忽略那些純粹為酸而酸的人,這樣日子就好過很多。
你怎麼看待網路大神現象?現在很多新興社群意見領袖的言論,是否已經改變台灣的輿論風向?
真正改變台灣輿論的,不是大神,而是網路新媒體。如果沒有臉書,說真的,我大概也不會有這麼多的朋友。所以我覺得,大神現象是必然的,如果網路大神是能產生正向改變台灣力量,我認為那就應該持續下去,事實上不持續也不可能,因為網路不會倒退,除非被國家管制。每個世代本來就該有每個世代的「名嘴」、意見領袖,只是網路世代的名嘴誕生於網路而已。
最後想請問你,成立光明頂創育智庫後,有什麼比較大的收穫與人生體悟呢?
我真心認為,創業是很好的國民教育。
創業後,才能真正讓一個人明白,這個世界並不完美,完美的背後都是由一群人用血汗換來的。一個看起來不怎麼樣的App,可能是工程師花費無數次debug的心血結晶。這是創業帶來的成熟:懂得領導力不在於職位,而在於領導者自身的行為。
這將使得一個人慢慢拋棄了部分的自我,而讓大環境的大我與自身產生部分的重疊,此時說出口的見解,行為的判斷,對人的感知能力,都已經與沒創業過的朋友產生一定程度的區別。在你眼中,善無絕善,惡無絕惡。
這不啻是一種修行的過程,能帶給你另一番體驗與滋味。
圖片來源:洪大倫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