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得獎人不是「跌破眼鏡」,而是「實至名歸」
專欄作家李方儒
2016-11-28 16:00

第53屆金馬獎在台北時間2016年11月26日頒獎完畢,這次的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所有大獎均由中國大陸全數抱走,台灣電影慘敗。

 

於是許多網友反諷:這倒底是台灣的金馬獎?還是中國大陸的金雞奬?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請問這些朋友幾個問題?

 

假設今天最佳男主角是彭于晏,但他獲獎的電影叫「湄公河行動」,請問這是屬於台灣人還是大陸人得獎?

 

假設今天最佳電影頒給「六弄咖啡館」,這部講台灣故事,但電影是由兩岸共同投資製作,請問這是屬於台灣還是大陸得獎?

 

會問以上這些問題,我想表達的是:

 

在台灣沒有資金、沒有市場的環境下,許多台灣電影早已是兩岸出資合拍。而大多數的台灣藝人,早已100%投入在大陸電影的演出,如果硬要將電影「一分為二」台灣和大陸,真的是蠻愚蠢而且外行的想法。

 

再看看這次的得獎名單:

 

如果評審想要譁眾取寵、分大餅的形式:那最好的安排一定是男配角頒給曾志偉、男主角頒給許冠文、女主角頒給范冰冰,最佳劇情片再頒給正宗台灣電影「再見瓦城」,這樣的結局豈不是Happy ending、人人歡喜。

 

所幸評審並沒有這麼做,那金馬獎真的讓人失望了。

如果您看過今年所有入圍的電影,真心覺得這些得獎人的確是名正言順。

 

從「六弄咖啡館」林柏宏讓人眼晴一亮的驚豔、「七月與安生」周冬雨和馬思純把女性友誼演到入木三分、「不是問題的問題」范偉更是把中國傳統社會的得勢小人演到絲絲入扣。

 

我真心覺得這些得獎人不是「跌破眼鏡」,而是「實至名歸」。

 

說到這裡,許多人又會講:中國大陸之所以能把大奬全拿,最主要是他們有龐大的資金和資源。這又是一個錯誤的思維。

 

這次中國大陸的得獎片:從八月、我不是潘金蓮、七月與安生一直到不是問題的問題,其實都不是屬於大成本投資的電影,這些電影的得獎,無疑是對現今滿是「銅臭味」的中國電影市場狠狠打了一記耳光。

 

 

2015年中國大陸的電影市場就成長到四四一億人民幣(約二二○五億台幣)的規模,已經快要超過美國的電影市場,然而在這個錢多、資源多、觀眾多的環境下,2016年的中國電影卻是爛片一堆,在資本市場的操作下,現今的中國電影早已淪為只重卡司、內容空洞的窘境。

 

世界上最可悲的不是沒有錢,而是在口袋滿滿的狀況下,卻沒有半點作品,如今的中國電影產業,就是這樣的狀況。因此,藉著這次台灣金馬獎的「公正頒獎」,我們正好給「正在沈淪」的中國大陸電影一個好好「反省」的空間,也給「一蹶不振」的台灣電影「重新思考」的契機。

 

回到正題,從事「內容製造」的工作,金錢雖然是關鍵,但「創意」才是真正的王道。

衷心希望明天之後的政客、媒體不要拿「金馬獎」變成炒作兩岸「意識形態」的做秀工具。

這才是全民之福。

 

 

(圖片來源為金馬影展 TGHFF粉絲專頁)

延伸閱讀:新創看過來!專利申請省錢秘笈大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