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濱海新區第五大街與躍進路交叉口的貨櫃碼頭昨晚發生爆炸,起因於貨櫃內的易燃物品,現場火光沖天,傷亡慘動目前已造成42死、400傷,還在持續攀升中。
說到天津港,你一定會想到的不平等條約
這時就想起歷史課本必提的清末時期,西元1860年清朝政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在北京分別與英國、法國、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條文主要內容如下:
1.清朝割讓廣東新安縣(今香港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給英國。
2.清朝增開天津為商埠。
3.增加中英《天津條約》的賠款至800萬兩。
4.允許西方傳教士到中國租買土地及興建教堂。
5.容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充當廉價勞工(苦力)。
天津港歷史超悠久,從漢代就有了!
天津港口的歷史最早能追溯至漢代,唐朝中葉以後,天津成為中國南方糧綢等物資北運的水陸樞紐港口,港區位於現今的軍江城的三會海口。在宋代,海河為宋遼的界河,因此天津的港口業務停滯。
將時間快轉到1952年10月17日,塘沽新港解決了泥沙淤積問題,正式開港,第一艘萬噸巨輪「長春號」駛靠新港碼頭,標誌著天津港正式由河港轉型為海港。
難民闖碼頭,帶來天津多元文化
天津有發展的優勢,卻又有臨京的尷尬。清代以來,天津周邊地區水災頻仍,河北、山東、山西的大量難民挈婦將雛湧入天津。
大批難民「闖碼頭」湧入天津的同時,也將各自的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和晉陽文化帶到了天津。
因而催生了天津特色食品: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煎餅果子等。就餐時不用碗筷,也不必正襟危坐,用荷葉一包或用紙一托,卷起來就咬,可邊走邊吃,既方便省時又價廉實惠,這就是碼頭文化在天津民間飲食的體現。
義氣!近代天津碼頭的「混混兒」現象
近代天津碼頭,產生了以「熬刑」、「械鬥」、「割肉」而聞名的「混混兒」現象。他們既是有組織的地痞流氓,也是居民公共利益的保護者。
他們為爭地盤的群毆械鬥,駭人聽聞,但見到地面上鬼秤騙人和偷盜行為,則奮勇追捕;每遇火災,會奮不顧身前往撲救;為地方公益出錢出力時,毫不含糊;在國難當頭的關鍵時刻,還能為國家豁出性命。
碼頭文化的流動性和兼容性,賦予天津人更多的危機意識和較強的求生意志,但願這座城市的人民們,能挺過這次難關。
圖片來源:中央社(中新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