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冷感的Computex又要來了!這就跟產業轉型升級只是屁話一樣讓人無聊
楊方儒
2015-05-13 21:38

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又要來了!當了這麼多年科技財經記者,每年的Computex實在讓我越來越冷感。

 

冷感?因為台北電腦展的真正內涵,從來就不是創新,而是訂單。

 

畢竟每年一月的美國CES展、二月的西班牙MWC展,已經是全年定調全球高科技趨勢的先行者。之後的德國CeBIT與IFA,乃至於六月台北電腦展,真的都只是交易的場合。特別是在台灣,就是B2B訂單確認的機會空間。

 

雖然根據政府與公會的宣傳,台北電腦展每年仍能吸引超過三萬名買家下訂單,但是在硬體市場「寡頭化」的情形下,其實包括蘋果、三星、聯想、惠普等主要品牌大訂單,早就已經被鴻海、廣達、仁寶等台系大廠分食完畢。展會的實際創新展示效益,已經越來越弱化,很多趨勢展區都是硬湊出來的。

 

我們也都知道,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訂單。為了蘋果的iPhone與iPad大訂單,他可以不遠千里衝到蘋果CEO庫克面前,只為爭取蘋果不要撤單。

 

訂單的迷思,真的很可怕。台灣經濟以出口製造業為主力,簡單的說,就是受制於人,受制於客戶的一張張白花花訂單。一旦沒有訂單,生產線就要停頓,大家就要開始放無薪假,台商在中國大陸多達上百萬員工的工廠營運就要終止。

 

最為關鍵的是,台灣有著所謂「高科技」等於「硬體」的謬論。全世界都看到,亞馬遜改變了零售市場、Netflix改變了影片租賃的模式、蘋果的iTunes改變了音樂產業,但台灣的高科技公司,只能死守著製造一台筆電的3%毛利,代工一台iPhone賺0.5%辛苦錢的窘境!台灣的硬體、零組件、代工...已經走到了頭。

 

就像日本一樣,硬體神話沒有辦法再持續下去了,夏普與SONY正是最慘的例子。新竹科學園區一直是台灣硬體產業的代名詞,但早已到達高原期,最高峰的400億美金產值,已經回不去了。所以我們看得到,台灣一直被硬體的舊價值纏繞著,掙脫不了,雖然狀況比日本好一些,但整個科技島真的喪失了前進的動力。

 

台灣政府所謂的產業轉型與升級,也一直以來只是偽命題。一台iPhone當中,有34%的零組件來自日本,但我們也都知道,日本製造業過去二十年一路轉型升級至今,留下了最核心的「蛋黃」,包括DRAM、液晶面板等無足輕重的「雞肋」,都已經被大和民族捨棄了。現在所有人都已經知道,當日本出現海嘯時,全世界的高科技供應鏈就斷了線,這道理就跟台灣發生地震、泰國經歷水災一樣,在全球化的高科技供應鏈體系中,「Japan、Taiwan、Thailand really matters。」

 

很少人聽過日本京都的高科技企業有多厲害,但包括羅姆、京瓷、日本電產、東星、村田製作所、崛場製作所,都是這類產業轉型升級至今的代表。舉例來說,1973年創立的日本電產,是馬達驅動裝置的先驅,他們把所有的資源集中,專精投入硬碟主軸馬達的研發,目前全世界每十台電腦出貨,就有七台內建的硬碟,是由日本電產出品。成功關鍵是,僅數十公釐見方的微型馬達,轉速可以逼近一萬RPM,就是極精密、高品質的京都式代表。

 

看得出來,這正是台灣追求的方向。

 

但也就在這二十年當中,日本經濟真正失落了。雖然日本製造業成功轉型升級了,但卻無法撐起大環境的衰敗,更無法帶動就業機會。有了日本的前車之鑑,台灣還要追求產業轉型與升級?這是個很大的命題。總之新經濟與Mobile Internet的龐大浪潮早已來襲,但台灣仍死忠堅持著上一個世紀的「訂單經濟學」,不肯放手,甚至不肯反省。產業界不懂,政府更不用說了。

 

所以下個月電腦展上,大家還是多看看正妹吧!記者與小編們,也別花時間硬湊文章了。回頭查查去年的報導,簡單改一下,應該就可以發稿了喔!

 

楊方儒/新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