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上午7時40分,長篇小說《白鹿原》作者、中國當代作家陳忠實因病在西安去世,終年73歲。
陳忠實於1942年出生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西蔣村,曾經擔任小學及中學教師,自1965年開始進行文學創作;後於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成為專業作家。
1993年,他因《白鹿原》一書成名,並於1997年獲得中國文學界最高榮譽之一的茅盾文學獎。他生前曾擔任陝西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除《白鹿原》外,陳忠實的其他代表作還包括短篇小說集《鄉村》、《到老白楊樹背後去》,中篇小説集《初夏》、《四妹子》、《夭折》,散文集《生命之雨》、《告別白鴿》、《家之脈》、《原下的日子》等。其中短篇小説《信任》獲全國優秀作品獎,《立身篇》獲「飛天」文學獎,中篇小説《康家小院》獲上海首屆「小説界」文學獎,《初夏》獲「當代」文學獎,《十八歲的哥哥》獲「長城」文學獎,報告文學《渭北高原,關於一個人的記憶》獲全國報告文學獎。
「《白鹿原》就是土地魂的讚歌,土地之魂是《白鹿原》的靈魂,它始終在探討人和土地的關係。白嘉軒和田小娥是土地的象徵,所有人物身上都帶着土地性格的一個方面。他們在一起的那種複雜感、立體感,譜寫出的是人的史詩,更是土地的史詩。」《白鹿原》電影版編劇蘆葦表示。
被譽為中國魔幻現實主義小說代表作之一的《白鹿原》,描寫了西安東郊白鹿原上白鹿村的白姓和鹿姓人家長達50年的恩怨糾葛,是一部描繪渭河平原半世紀變遷的史詩之作。在國民大革命、日軍入侵、國共內戰等大時代背景下,書中人物為爭奪白鹿原的統治而冤冤相報,家仇國恨交錯纏結。
然而這部小說在參評茅盾文學獎時,卻是以「修訂本」獲獎。由於在評選的時候,小說修訂本還沒有出版,這被外界質疑違反了評獎的相關規定。評委會在解釋對小說的修改時稱:「作品中儒家文化的體現者朱先生這個人物關於政治鬥爭『翻鏊子』的評説,以及與此有關的若干描寫可能引起誤解,應以適當的方式予以廓清。另外,一些與表現思想主題無關的較直露的性描寫應加以刪改。」
評委會表示在與陳忠實溝通後,「作者表示同意評委會的意見,這樣評委會認為,根據實際情況,以《白鹿原》的修訂本作為參評作品是適當的,也更符合作者本意。」
在之後出版的《白鹿原》修訂本中,除了刪除了大段的性描寫外,書中人物朱先生的「國共之爭無是非」的歷史政治觀也被否定。
《白鹿原》後來還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秦腔、話劇、舞劇、連環畫、雕塑等多種藝術形式。其同名電影於2012年上映,由中國導演王全安執導,張豐毅、張雨綺等人主演。該片是第62屆柏林電影節上唯一一部進入主競賽單元的華語片,並獲得「攝影藝術獎」;它也是第36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閉幕電影。
這部影片在中國大陸上映前11日,忽然因「技術原因」被推遲公映,影片被迫作出調整後才重新上映。
《白鹿原》在1992年成稿後,時任西安電影製片廠廠長吳天明就曾與陳忠實簽下授權書,準備把這部小説拍成電影。但同年年底,《白鹿原》與賈平凹的《廢都》同時被列為禁拍作品,該電影改編計劃於是被迫擱置了近20年。
本文獲端傳媒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