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被取代?創意的群體是關鍵
專欄作家方軍
2016-12-09 17:00

創意的群體 

 

我們需要放長眼光,從工業化以來工作群體(也是社會的主要創造群體)的變遷來看現在及未來的創意群體究竟是誰。理查 德.佛羅里達的區分較為簡單直接,他按獲得酬勞的方式把 100 年 來的工作群體變遷分為勞工階層、服務階層和創意階層分別對應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創意經濟三種經濟形態。不過,如果更細緻地按時間順序描繪出工作群體的變換、學者們對他們的命名,我們會對創意的群體有更深入的認知。 

 

以雅虎1996年首次公開募股為標誌,互聯網產業歷經泡沫、破滅和發展,已經將過往設想的訊息社會變成活生生的現實。以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已經深入影響了眾多產業、經濟發展以及幾乎每個人的生活。

 

互聯網創業也影響了很多人。網景(Netscape)創始人、矽谷知名風險投資家馬克·安德森在 2011年發出驚人宣言,「軟體正在吞噬整個世界」。 2016 年,由算法驅動的阿爾法圍棋(AlphaGo)打敗韓國圍棋九段李世石,這是繼20年前人工智慧在人機大戰中戰勝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之後的又一個標誌性事件。

 

互聯網、軟體、算法、數據、計算能力等的影響與日俱增,其背後的主要群體(軟體工程師們)也應被歸入創意人的行列。 

 

自工業革命以來,工作群體,也就是主要的價值創造群體,大體經歷了如下的8個典型人群,我們可以通過對他們的回顧瞭解人的創意所發揮的作用:

 

  • 工廠工人
  • 辦公室工作人員/ 白領
  • 經理人
  • 服務業工作者
  • 知識工作者
  • 狹義創意產業工作者
  • 程序員
  • 高科技創業者 

 

現代社會的第一個組織化生產與創造的群體是「工廠工人」, 從他們開始,我們進入了大規模製造的時代。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工廠是組織化生產的象徵,工人是工作群體的形象。

 

工廠發展的關鍵節點是亨利.福特所創造的汽車生產流水線。對如何管理工人的典型理論是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通過對工人動作的記錄、分析和優化來提高效率。 

 

最初,對流水線上的工人有個基本假設,就是他們只要帶著手來就夠了。這一點很快就發生了變化。但除此之外,工廠與工人再沒有什麼變化,並且僅有的一點變化也慢慢地隱入社會發展的背景之中。近幾十年來唯一的重大變化是日本式工廠管理(特別是豐田精益生產)的興起,它把工人視為有智能、有能動性的 人,生產線也從由「機器」主導變成由「人」來主導,因而有人 把日本式工廠稱為「創意工廠」。 

 

取代工人中心角色的是辦公室裡的工作人員,在20世紀50年代,威廉.懷特曾用「組織人」界定這一群體。其後這一群體不 斷擴大,現在依然是組織化創造事物的主要力量。在燈火通明、四季如一的寫字樓裡工作的人,是現在我們對主流工作者的印象,就像20世紀很長一段時間工人佔據城市工作者主流一樣。這個群體常常被通俗地稱為「白領」,但由於辦公室工作者或白領涵蓋的範圍過廣,已經失去界定工作方式的意義,而常被用來進行生活方式的界定。 

 

 

作者簡介:

 

方軍,資深互聯網人,跨界於技術、管理與內容。曾任創業邦執行總裁、現代傳播集團CTO。曾任職於搜狐網和《經濟觀察報》、《清華管理評論》,有超過15年的互聯網與知識產業從業經驗。喜歡讀書和編碼,持續多年研究創意相關議題,自2010年起在《第一財經週刊》等財經媒體開設專欄探討創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