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要到了,但你是不是只要跟媽媽一開口,說不到兩句話,就會變成言語衝突?看看親子作文專家陳安儀給的一些建議吧。
嘗試瞭解自己爸媽的成長背景,摸索他們的價值觀
被問到怎麼跟上一輩相處,陳安儀說,「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同理心。」每個人都期望父母親可以瞭解自己,但反過來說,自己是否也真的瞭解父母親呢?多多去認識父母親成長的時代背景,瞭解他們當年成長時所累積的價值觀。以她自己為例,她會去看自己父母親成長的年代,當時物質環境條件非常差,「所以他們非常節省,像是夏天不開冷氣,難道是因為沒有錢嗎?不是,但他們就是會省在很奇怪的地方!」她說在這類窮苦年代長大的世代,往往會在小地方會很節省,假使沒有體諒到這一點,就會覺得他們好難相處。
當然長輩有很多根深蒂固的想法與習慣,陳安儀建議大家與其去跟父母親爭論他們的想法、想要改變他們,還不如學會適度地轉彎。她提到如果告訴父親買了一個禮物送他,「他光聽到價錢就會大叫。」所以這個時候,她就會適度地轉彎,用一些善意的謊言包裝。或者當長輩對你的好意大呼小叫,是因為你就是父母親生的小孩,在他們眼中你永遠都沒有學會「長大」;但假使換另外一個人做這件事,可能結果就不同了。陳安儀說,像是這樣的狀況,她會請自己的先生出馬,「因為岳父比較不會對女婿為難,所以當我先生出面去做這件事,好比說替父親買了一樣東西,長輩就會誇獎,也就不會嫌浪費。」類似這種找出長輩與自己之間人際關係的潤滑劑,讓他們代為出馬,很多事情就很容易解決。
換個方式,年輕人該如何去面對所謂父母親的怒罵呢?陳安儀舉例,很多父母親關心自己的小孩,但是出口就是用責罵的方式,「那麼晚還不去睡覺,會怎樣怎樣!」其實背後隱藏的意思,「是希望你不要熬夜、不要生病」,只是他們表現出來的訊息都是「責罵」的口吻。這時候與其為了表面上的不悅口吻,造成雙方的僵持,還不如在接收這類訊息時,找出背後真正的意涵,別拘泥在表面上的語氣。
家家都有家規,不妨找出最大公約數
至於父母親該怎麼面對青少年時期的子女,她建議父母親也該拋開成見,「青少年在這階段是很特別的,他們開始要成為獨立的人,不會凡事都聽從家長的意見,開始有自己的想法與意見。」也許很多自我想法與意見都相當無料,只是為了「不要跟父母一樣而唱反調」,但這都是一種「想要成為一獨立個體的」標示行為。青春期也因為生理上有賀爾蒙的改變,造成情緒高漲、容易發怒,或第二性癥的發育,讓青少年更注意外表,可能會花很多時間打扮,但同一時間也很在意別人的批評,形成某種程度很容易自卑。這個時候只要旁人說一句話,當事人就很容易情緒爆炸。而父母親要學會去解讀子女的情緒性發言,究竟這是代表反抗家長的憤怒,還是代表在非常挫折、非常絕望下的發言,不要只是在語言的表面上打轉。
面對青少年子女,陳安儀說父母親不妨「管大不管小」,每個家庭都有家規、價值觀,父母親不如跟子女說清楚,哪些事情絕對不可以做,哪些事情就不妨睜隻眼、閉隻眼。「例如有些家庭覺得門禁很重要,一定要在幾點前回家,至於髮型、外表就算了。有些家庭覺得禮貌很重要,功課就是小事。」
延伸閱讀:母親節要到了,你想送什麼禮物給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