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同理心」氾濫,反而壓制多元的聲音
何宇軒
2015-07-04 15:38

近日八仙塵爆事件引起諸多討論,但已經開始有意見在檢討,為什麼這些傷者可以得到這麼多「額外」的社會資源,像是醫療費用減免。

 

但是提出這些意見,很容易遭受到「你沒有同理心」的質疑,這句話隱含的意思是:「你只能從特定(通常是受害者)觀點看事情」,但任何公共政策,本來就要從各方不同的觀點來加以討論。今天受害者固然有他的遭遇,但是這並不表示在他該有的處置之外,所有人都必須從他的角度出發。

 

他們是從事公益受傷嗎?顯然不是。

他們全都是經濟弱勢嗎?相信不會全部都是。

他們是因為政府疏失嗎?探討國賠責任歸屬有一定的流程。

 

這並不是檢討受害者「沒事幹嘛跑趴」,而是要強調,同理心太過氾濫,帶來的後遺症就是觀點的偏狹,在資源有限(有形或無形)的情況下排擠到其他人的權益。

 

例如,當所有的觀點只能偏向受害者的時候,就會有醫護人員過勞、其他傷病的醫療資源被排擠的後果。而這樣的道德高帽,不完全是受害者或其家屬,也有可能是「正義」的鄉民們所扣下的;正面的:在網路上點讚祈福;負面的:在網路罵人沒同理心,排除其他的意見表達。這些都是廉價而實質效果有限的。

 

事實上,在塵爆之外,筆者更想談的是廢除死刑議題。

 

每每有廢除死刑的意見,另一方最常見的說法就是「等你家人也被殺害再來談廢死」(註),這句話隱含的意思,一樣也是「你只能從受害者的觀點出發」;然而,一個允許讓國家剝奪生命的行為,不是應該更加謹慎嗎?為什麼只能從單一片面的觀點出發?

 

不管是正反面的說法,要形成嚴謹的公共政策,多元的意見絕對是必要的。有人認為死刑可以嚇阻、有人覺得死刑會造成冤死、有人覺得不應該花錢養這些「人渣」......

 

經歷過冤案的人,體驗國家機器的可怕,會希望加以節制限縮;

經歷過兇案的人,了解有人就是沒藥救,必須與社會永久隔離。

 

OK,這些都是可以討論的,但是討論的前提,是所有的聲音都應該被聽見,而不是一味用「同理心」來打壓其他不同的聲音,也唯有這樣,才能促進嚴謹周全的公眾討論。

 

------

註:不過話說回來,就算真的有受害者家屬願意支持廢死,也只會得到「你沒有資格替死去的人決定」這樣的回應,例如雙親皆死於兇案,但仍表態支持廢死的林作逸先生。

 

撰文/何宇軒

圖/「聆聽他們的故事」犯罪被害人關懷晚會,何宇軒攝,2010-03。

(此照片為情境照,並非本文直接指涉之評論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