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碳排成本「內部化」,氣候經濟學逐漸成為顯學
余宗翰
2018-10-09 18:35

(圖片取自Nobel Prize臉書)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研究「氣候經濟學」的兩位美國學者諾德豪斯(William Dawbney Nordhaus)和羅默(Paul Michael Romer)。講到氣候經濟學,它不如計量經濟學、個體經濟學等領域有名,卻越來越重要,正因為愈發嚴重的地球暖化問題正深刻影響著我們的未來。

 

有研究指出,氣候變遷在全球4/5的經濟活動中扮演決定性的角色;而2002年的全球國民生產毛額是31兆4840億美元,也就是說,約價值25兆1870億美元(約合756兆新台幣)的經濟活動與天氣有所關聯。

 

德國知名經濟學學者Friedhelm Schwarz在2006年出版《氣候經濟學》,描述氣候將如何影響人們的經濟活動,自此氣候經濟學開始受到矚目。Friedhelm Schwarz以許多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解釋氣候變遷對大眾的影響,比全球暖化讓德國的夏天比較溫暖,使每10個德國人就有一人比去年多買一件T-Shirt,如此一來,全國就額外增加了800多萬件T-Shirt消費量。

 

雖然天氣的變化並非急遽、可感知的,但它注定會影響整體的經濟活動;未來不只稀有資源與網路科技,隨著氣候變化越來越大,氣候也會顯著影響經濟活動,比如冬天越來越暖和,毛衣等禦寒衣物的銷售勢必會往下掉。

 

碳排的負外部性

 

要阻止全球暖化並不容易,因為現代社會什麼都要用電,且需求越來越大,在乾淨能源未能大量取代火力發電輸出的電源時,源源不斷的碳排必定會加劇全球暖化;而碳排其於未來的潛在危害就是經濟學上的「負外部性」。所謂外部性是指,個體的行為對社會或環境造成影響,卻不用去承擔其義務或回報,負的外部性即指人們對環境造成壞的結果卻沒有付出相對的改善義務。

 

諾德豪斯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氣候變遷對經濟的相互作用,於1990年提出「整體氣候變遷評估模型」(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其模型整合了物理、化學和經濟學,這樣的成就是少見的,因為經濟學少與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高度牽涉。諾德豪斯的模型後來被用來探討經濟、氣候的共同發展,同時有志之士們設法將碳排的「負外部性」內部化,比如徵收「碳稅」:向造成碳排的經濟行為徵收一定比例的稅金,把外部成本轉化為可用金錢衡量的內部成本。

 

全球暖化導致的嚴重天災及其頻繁度,正在改變各國的比較利益;比如主要依靠農業發展的國家,因為水旱災的影響,其承受的衝擊必定多於依賴服務業、金融業的國家。氣候經濟學不僅研究氣候於全人類經濟的整體影響,各區域、國家間的比較利益變化也將形塑未來全球經貿活動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