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學!他知道為何日本霸凌特別嚴重
余宗翰
2016-11-07 16:00

最早發現霸凌現象的國家是瑞典,大約在1960~70年代開始研究並防制,爾後整個歐美世界開始注意到這個現象,甚至Bully這個名詞成為討論相關話題的常見術語,台灣也在1990年後譯介為「霸凌」,導入校園內呼籲師生們注意。現在霸凌也成為台灣人討論此現象的主要用詞,而不會使用欺凌、欺負等相近的固有名詞。

 

日本人的霸凌跟歐美不一樣

 

有趣的是,日本人不喜歡用Bully,因為他們認為歐美學者認定的霸凌與日本社會所常見的欺凌行為不同,歐美的霸凌以肢體暴力為大宗,但日本最常被討論的是排擠行為。所以日本使用固有的名詞 IJIME,即為欺凌、欺負之意。

 

好像接力似的,歐美之後日本也漸漸注意到霸凌事件,而且剛開始還非常激烈,1970~80年代左右發生了很多家庭暴力與以老師為對象的暴力事件,1983年達到最盛,根據鄭東融部落格的專文,當年公立國中有1,440 名教師、公立高中有146名教師遭到學生的暴力攻擊,於是警方開始積極防堵。雖然防堵卓有成效,但暴力事件的對象從老師轉換到學生身上,學生之間的暴力事件在之後一段時間內成長了2~4倍左右。

 

 

日本人的排外性

 

很多人都說日本人的排外性很強,外國人要融入他們的社會並不容易,事實上不只對於外國人,日本社會很重視群體,有很強的集體文化。在這種社會裡人們很強調服從、相同,這點可以從日本極端發達的制服文化中看出,不僅是上班族,很多藍領族群也都有公司統一的制服。既然重視服從,人們也就會排擠不服從、不一樣的人。根據《PNN》的專文,日本學生常見的排擠理由是「那個人很自私不合群」、「那個人舉止不得體」、或「那個人不守校規」。除此之外,身份特殊恐怕也會造成排擠,如日本的愛子公主就因為校園霸凌而不想上學。

 

村八分制度的關係?

 

日本古早有個「村八分」制度,是村里中對於破壞成規、秩序者所做的消極制裁行為,對於脫序者,除了葬禮與失火等會影響全村落的事件外,其他諸如結婚、生產、生病等八件事情絕不予協助。

 

這種制度在二戰後基本上已經消失,但有學者認為這種制度留下了壞影響,造成日本服從、容易形成排擠事件的原因。

 

霸凌結構會複製

 

無論霸凌的原因是什麼,重點是怎麼消除,但日本那種跟台灣相似、高競爭的升學環境,學生容易產生摩擦,而較強勢的學生就會呼朋引伴去排擠看不順眼的人。再加上日本學校盛行的社團活動其實也是種競爭,日本學生幾乎都會參加社團,甚至有些高中與大學會優先錄取在社團表現優異的學生,從而參加社團成為常態,不參加者變成異類。在學業與社團的雙重團體競爭環境下,不難想見日本會成為比歐美多數國家霸凌情況更嚴重的「重災區」。

 

更不幸的是,跟家暴相同,這種霸凌的結構會被複製,讓霸凌受害者覺得霸凌是常態,以後若有機會也會霸凌別人,不斷將風氣延襲下去。

 

日本從2000年後就針對自殺事件去追查與研究霸凌成因,並不斷加強輔導,也產生成效,霸凌事件的回報量逐漸下降,然而2006年還是發生了數起學生自殺案件。而近年又有愛子公主霸凌案將日本校園問題重新炒熱,看來日本要澆熄校園霸凌風氣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延伸閱讀:黃致豪:為了對抗怪物,我們必須變成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