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複雜?應用型通證的發行思路其實很簡單
張烽/張詠晴編譯
2019-01-23 17:19

 

我們主要來分析應用型通證的方案設計,因為我們覺得這種類型的通證設計最為複雜,支付型通證可參照適用,而資產型或稱證券型通證則更多與傳統證券相類似。我們以寫文章貢獻內容獲得通證的項目為例,來梳理探討通證模型中所涉及的相關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一)通證總量如何確定?

 

如何確定通證的總量?由於應用型通證也只是交易工具,但本質上並沒有解決定價問題。因此我們可以根據相應場景中以法幣計價的交易總額來相應設計通證交易的數量。比如估算一下每個人發文章的平均數量,然後總人數,然後價格,就可以大概估算總量。

 

(二)通證如何發行?

 

在這個經濟系統裡,從模式上說通證的獲得依據是貢獻數據,有了通證就可以去讀取其他相關數據。比如寫文章得通證的模式,本質上是一種用數據換通證,那麼當用戶發表文章的時候,就根據他文章、字數、閱讀量、引用量等獲得相應的通證,而對系統來說這又是一種通證發行,而不應該是一次性將通證給到不應該有的人手中。

 

那麼如何來進行通證的發行呢?原則上來說就是按照交易實際需要分配,可以根據系統設計,以消費行為或交易行為來發行通證。在初次發行上,應該透過什麼方式來發行通證?誰對系統有貢獻,就應該給誰。比如這些真實的文章發表數據是真實的需求,通證就應該給貢獻這些數據的人;當這些人有了通證以後,可以去獲取其他需要的數據比如去閱讀其他人的文章。

 

(三)除了挖礦如何獲得通證?

 

其他人如果不願意貢獻數據而要獲得通證,一般而言只有從已經有通證的人手中去購買。作為一個結果,可能會使得通證升值。

 

因此,如果你不想貢獻數據,那麼你只能從已經有通證人的手裡,去購買來獲得讀取數據的權利。因此對整個系統來說貢獻數據就是為系統做貢獻,就應該獲得通證;而有了通證就可以去讀取別人的數據。

 

(四)如果通證發行完如何繼續之前的「行為激勵」?

 

如果通證發行完了,由於平台已經形成了巨大的交易市場,因此後面貢獻數據的人就不一定能夠立馬得到數據獎勵了,需要透過有人讀取數據才能夠獲得通證了;而此時由於很多人手中已經有通證,因此可以用通證來支付這種費用了。此時,通證流轉成為了主流。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區塊鏈通證經濟設計:通證經濟如何改變商業格局與商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