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想像力的媒體,就不是媒體!
仇勇
2015-09-09 21:08

能否想像一下2030年時新聞業的樣子。

 

下一代的數位原住民可能很難理解我們今日之世界:每天早上我們會從報箱取走還散發著油墨香的報紙;在城市的街角,曾經有數千個報刊亭;每個家庭都有一個整面牆壁的書架,客廳、臥室、餐廳都掛著一台液晶電視;每周一,主編都會召集編輯記者開選題會議;許多個夜晚,編輯室徹夜燈火通明,為了第二天出街的報紙雜志而熬夜加班,記者戰戰競競地接到總編的催稿電話……2030年時,可能還會有一個叫《紐約時報》的媒體,但它每一部分都被重構了,就像是一批基因變異的X戰警。

 

這是古典媒體的大裂變年代,也是網路媒體開啟的新聞業的黃金時代。

 

碎片化消息、長篇深度報導、短視訊、2小時的電影……依時間重新切割的內容類型將共存共生。大眾焦點話題更快速地出現和轉換,在看不見盡頭的內容長尾裡,受眾聚集在光怪陸離的PTT裡熱烈地討論他們關心的頭條。

 

面向不特定受眾的大眾廣告應該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融合了廣告金主傳播意圖、並且對特定受眾有價值的內容。

 

同時,讓受眾為有用之用的信息、優質體驗直接付費購買成為媒體的主要收入來源。哪怕其定價是0元!受眾願意點擊免費內容也是一種購買行為。

 

由於內容與載體的可分離性,所有媒體都將以嶄新的方式講述故事,它可能是一條臉書訊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一段聲音、一個YouTube視訊、一款游戲、一場像TED那樣的演講秀,甚至是一個如快閃那樣的行為藝術。

 

這其中的關鍵原因就是,受眾購買的其實是閱讀體驗,而不僅是內容。如果僅僅為了了解故事劇情,用戶肯定不會買票進電影院。

 

因為資訊(包括新聞、情報和知識)太難定價了。過去,古典媒體時代,基本上是依生產成本和市場供需關係來定價。但是,一條資訊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無價之寶,但對另一群人來說則是垃圾。

 

媒體(包括媒體機構、自媒體等)的功能仍將是採集故事、提供觀點,但其傳播手法並一定要延用過去的媒體型態:報紙雜誌只是提供文章,電台提供廣播作品,電視台做節目,電影公司將之拍成電影。受眾已經不是全部買單了。一個好的故事,只有通過適合的表達形式包裝成產品,才會讓受眾心甘情願地掏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