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書店都活得很辛苦,誠品憑什麼笑到現在?多數人去誠品,多半是當成一種享受,接觸愉快的空間與氣氛,確實不見得是純粹為了買書去的,誠品創辦人吳清友因此強調,誠品不只是書的交易場所,「人」才是誠品的主要關懷。
很多上市公司對於每一分獲利,都斤斤計較,但我們看到沒有一家公司,真正關懷了十三億人的心靈需求?大陸又有誰願意像吳清友一樣,忍受長年虧損,做出一個世界級的文化地標?今天的台灣,如果少了誠品的真實存在,不只是大陸客、香港客少了一個朝聖的地方,而是少了靈魂。
在台東,台灣發展相對落後的地方,台東人收入只有台北人的一半。《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曾經感嘆說,「偌大台東,甚至沒有一家首輪院線電影院。」
台東人的心靈,卻從誠品進駐的那一剎那,開始富足,市區如今也有了電影院。四年多來,台東市區博愛路上的誠品,總是有年輕人細心閱讀。雖然書店本身不賺錢,但看在吳清友的眼裡,卻是滿足的。
台灣人都知道,吳清友是「習慣虧錢的企業家」。美國管理大師Peter Drucker明言,不賺錢的企業,是罪惡的,但吳清友卻始終不同意這道理。全世界的人現在也都知道,要害一個人,就叫他去開書店,但早在二十多年前,吳清友就深受其苦,畢竟誠品創立的前十五年,都是不賺錢的。
信義誠品,是誠品在台灣的旗艦店,四萬平方公尺的空間,每一天的租金就要超過100萬台幣,連大集團都很難支應。吳清友的聰明作法是,讓誠品當「二房東」,除了書店本身的一萬平方公尺之外,三萬平方公尺作為商場,全都租出去給其他品牌。由於誠品是人潮的代名詞,時尚精品、高端餐廳,全都樂於與誠品作伴。商場是一個娛樂環境,書店卻是文化環境。我們可以直白的說,誠品「書店」其實是不賺錢的,靠「商場」才獲利,目前商場的營收早就超過書店,分別是六成、三成的比率。
但要如何雅而不俗?誠品這麼多年來確實做到了。舉例來說,誠品商場中,有很多的設計師商品店面,氣質與書店很搭配。現在每年有1.2億人次消費者造訪誠品,可以說是全世界人潮流量最大的書店之一。
如今的誠品確實不只是書店,是一個可以「讓人體驗生活美學的創意生活空間」。誠品單純以前單做書店的客層很簡單,如誠品英文名「eslite」,就是知識份子,但現在走向商場的複合式型態經營,顧客走向多元性,從學者到家庭主婦都有。
誠品成功的關鍵,就是彙聚人氣,吳清友很早就懂得這個道理。現在的誠品,就是人潮的同義詞。在台灣,任何一個城市開發新商圈,要找來人潮的話,第一個想到的對像就是誠品。
誠品一直在跟娛樂化、貴族化拔河。誠品商場希望賺錢,但為了不過度娛樂化,因此不會引進LV、GUCCI等奢侈品品牌,誠品書店希望塑造菁英文化,但就連中學生、小學生、甚至是從不讀書的人,都找得到自己喜歡的書。
事實上,台北從1970年代以來,盛極一時的重慶南路書店街,商務印書館等重量級書局聚集於此,發生強大的磁吸作用,吸引了上百家大小書局到此設立,但近二十年來,這些書店陸續關掉七成,剩不到三十家繼續苦撐。這看得出來,就算在讀書人眾多的台灣,書店也還是不賺錢的生意。誠品也確實做了很多虧錢的事。誠品在台灣有兩間兒童館、兩間文具館、五間音樂館,這些都是肯定虧損的業務。
「開書店很簡單,開一家誠品卻很難。」這是吳清友的名言。耗時五年的蘇州誠品,再次證明了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