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知道青創比賽正在「科展化」!
楊方儒
2016-09-18 16:45

一年前,我到了中南部某縣市參加青年創業比賽,來自四面八方的二十多組隊伍,有在校生團隊、有三五好友利用下班時間動手協作,也有已經正式成立的新創公司。

 

結果令人訝異。越不成熟的產品與商業模式,竟然名次越排前!好幾組刻意穿著西裝的學生團隊,在舞台上興高采烈的抱著獎盃合影。

 

他們臉上的稚氣,加上政府產發局官員評審的神氣,讓我不禁想起來:這不就是學校中的科展評選嗎?

 

台灣人在瑞士日內瓦、德國紐倫堡、美國匹茲堡等發明大展屢屢抱得金獎而歸,得獎比例總是屢創新高,甚至比起日、韓都來得風光。他們得獎後也成功申請專利,政府更一再宣揚:這是台灣發展知識經濟的顯著成果。

 

不過,發明人、乃至於新創圈常陷入的思考窠臼是:取得專利真的很難嗎?

 

一個世界有名的專利例子是,在1908年,美國人巴瑞德(J. Barad)與馬寇夫(E. E. Markoff)想到一個抓老鼠的絕妙點子。他們把一個鈴鐺掛在餌上,當老鼠吃了餌,脖子上也纏了一個鈴鐺。巴瑞德與馬寇夫希望,這個鈴鐺,不只是簡單又便宜的老鼠追蹤器,當這隻犯錯老鼠帶著刺耳鈴聲回到巢穴時,會引起其他老鼠的嫌惡,迫使整批老鼠搬家。

 

這個抓老鼠例子,雖然正式取得美國第883611號專利,但從來沒有商品化成功。同樣是有關抓老鼠的專利,在台灣,也核准了數十件,絕大部分在市面上都看不到。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早在1982年就對創新提出一個簡潔有力的定義:Innovation(創新)=Invention(發明)+Commercialization(商品化)。

 

 

發明工作有趣、取得專利也不難,但在取得專利證書的那一刻起,真正的挑戰才開始:從商品設計開模、備料、生產、量產、品質測試確認,到庫存管理、行銷管理、帳款收回、資金調度、客服維修,每一個細項,都是進入後半段創新,必須面對的重要環節。

 

甚至全球最有價值的未上市公司,例如Uber的700億美元估值,還有大陸的支付寶與餘額寶,母公司螞蟻金服估值達到600億美元,他們都是踩在各國法律紅線上的,這些來自使用者需求與體驗的產品與商業模式,肯定不可能是被政府扶持出來的。

 

台灣各級政府,現在都大力鼓勵青年創業,加上大陸對台工作,也積極透過青創基地、創業比賽來拉攏年輕人!只不過,在「科展化」的創業生態中,青澀的創業者與年輕人,用大量稅金與社會成本,真找到了對的方向?

 

包括貓臉辨識軟體倒閉、阿福資訊股份有限公司解散、金萱體下載使用大受批評,都是台灣創業圈近一年來,持續經歷的陣痛。這些團隊擁有更高關注,獲得群眾募資網站高額資金,經歷紫牛戰隊等更高規格創業比賽歷練,但仍然必須面對現實商業世界的殘酷。

 

精通創意,又懂生意,這是讓創新不只是口號的前提。當林全院長高喊五大創新產業,台灣產官學研與大眾媒體,都把創新當作最好用的仙丹妙藥時,如何將「發明專利」,轉化為「商品獲利」,並且讓年輕人與新創圈不再天馬行空下去,肯定是不能再不面對的真相了。 

 

延伸閱讀:我們都曾年輕!胡國強給新世代三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