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真的沒有好處?這跟重視「隱私」有關係
橙皮書/作者:TonySheng/翻譯:Jessie/張詠晴編譯
2019-03-21 17:29

 

在翻譯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突然想起了兩年前還在新加坡讀書的時候,和一位新加坡朋友有意思的對話。當時中國的無現金社會概念在新加坡掀起了一股熱潮,不僅支付寶、微信等紛紛進入新加坡打支付戰,很多本土電子支付解決方案也開始湧現,力圖將新加坡打造成無現金國家。但整個國家的現金習慣使這個進程的推進沒有想像中那麼快。

 

說起這個話題,我不禁興致勃勃地給他介紹我在中國杭州經歷的QR Code支付、刷臉支付等等是多麼多麼方便,出門帶一支手機就可以搞定一切。

 

「現金有什麼不好嗎?」他反問我。

 

「現金太麻煩了,難道你不想讓生活變得更容易一些嗎?」我甚至覺得他有些保守。

 

「那樣你就完全沒有隱私了,你的所有消費行為數據都會被別人知道。我寧願繼續使用現金。」他說道。

 

坦白講這是第一次,我真正意識到「方便」背後的隱私問題,當我們把這種方便當作理所應當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已經默認了這些拿走我們數據的第三方「不會作惡」。但是從歷史看來(比如Facebook數據洩漏事件),即使Facebook無意作惡,我們也無法防範像劍橋分析公司這樣的行為出現,原因就像本文中提到的,我們陷入了數據、訪問途徑、工具這三件事都在加速發展的圓形監獄。

 

那麼這個時代,對於我們同樣重要的「隱私」和「方便」,能否有一個平衡的解決方案呢?

 

當今世界,有三件事在同時發生:(1)互聯網上,大量的私人訊息在迅速並加速產生;(2)這些私人訊息正在透過各種途徑被洩漏出去,一些是我們有意識的,還有一些我們根本想像不到(比如駭客攻擊);(3)新技術在不斷開發和迭代,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和利用這些訊息。

 

互聯網上關於個人和團體的數據非常豐富,可供許多企業組織隨時使用,這些組織可以輕易地對數據進行處理並且基於數據做出決策。當然,這些決策有的可以幫助用戶,比如在網購時提供的個性化購物推薦、看影片的時候推薦適合口味的娛樂內容等。另外一些決策會損害用戶的利益。(比如Facebook深陷的用戶數據洩漏事件)

 

如果這三種情形繼續並存下去,也就是說,更多的私人訊息被更多的機構任意利用,那麼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圓形監獄(Panopticon)」。

 

什麼是圓形監獄?圓形監獄由英國哲學家傑瑞米·邊沁(Bentham)於1785年提出,犯人處在圓形邊緣,他們的一舉一動被中心瞭望塔的監視者盡收眼底。這樣的設計使得一個監視者就可以監視所有的犯人,而犯人卻無法確定他們是否受到監視。

 

這就好比現在的互聯網,你在網路上留下的訊息、數據就相當於在圓形邊緣,而那些處在暸望塔的人可以輕易收集、使用、甚至濫用。

 

這是件壞事嗎?這種情況可以避免嗎?人們會在乎嗎?人們該如何保護自己?不在意隱私保護的的結果會怎樣?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這是我們需要區塊鏈的原因:從美國歷史上三次「隱私事件」看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