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尼特族,真的如此可恨?
王柏棟
2015-10-13 16:32

 

根據《風傳媒》報導,日本有超過一百萬人窩在家裡,不願意出門工作,不願意面對人群,簡稱繭居族,形成嚴重社會問題。繭居族和御宅族不同,御宅族不僅僅是喜歡窩在家裡,更對某方面的領域有著狂熱的追求,尼特族則是不想出門工作,相較之下,繭居族是更為深沉的封閉,不僅拒絕出門連人都不想見。

 

 

繭居族的成因很複雜,可能是職場的互動潛規則令人卻步,也可能是網路成癮症,讓人感覺躲在螢幕後面比現實世界的交際更簡單,更安心。台灣雖然還沒有出現繭居族現象,啃老族、尼特族卻時有耳聞,也被視為是壞榜樣,那麼這樣在家靠爸媽的行為真的值得社會譴責嗎?

 

 

一、身為男生卻當個尼特族更該死

 

身為男生,好像被加諸許多根本還來不及決定想不想要的社會責任,事業有成、組織家庭、撫養爸媽是基本款,可以自行選擇其他配件,搭得全身琳瑯滿目全都是壓得你喘不過氣的社會責任,只要一項沒做到,恭喜你淪為家族親戚向街坊鄰居抱怨的對象,「唉呦我家那個都不會賺錢」「我家那個成天在外面賺錢都不回來陪爸媽」「你家那個比較厲害啦開名車又住大房子」「你家那個念醫學系我家這個唸中文系真是不長進」更多諸如此類的,典型的活在福中不知福的抱怨。

談到男生都應該肩負的社會責任,就像在給不知道長相的情人挑選衣服,根本無從選起,於是大家都挑了很無聊又不會出錯的牛仔褲跟素T,那個人穿上大概也不會太高興,如此一致的價值觀逼迫喜歡流浪的人組織家庭,喜歡小確幸的平凡老百姓去學馬雲做生意,多不愉快。

 

 

二、尼特族是社會敗類

 

要討論尼特族是不是社會敗類,一定得討論工作的必要性。工業時代來臨之前,人工作是為了生活所需,舉凡食衣住行通通都得靠自己的雙手製作或是換取,不工作,只會餓死。工業時代來臨以後,工作型態轉變,工作開始被冠上新的意義,有人用來追求成就、自我實現,有人從工作當中發現樂趣,有人工作以改善世界為己任,有人工作是想要更高級的享受,有些人呢,只是圖個老年的心安。

 

你會發現,光是這幾種人,已經適用好幾種不同的度量衡,拿自己的價值觀硬是套在別人頭上是一種很幼稚的表現,你會因為綠色和平組織天天為了拯救雨林沒賺進幾個錢而嘲笑他們嗎,對某些人來說綠色和平的貢獻無可取代,但對腦中只有錢的傢伙而言,綠色和平的行為還真的很可笑。

 

到這邊你可能會覺得,嗯,沒問題,還站得住腳,那麼切換到極端的例子,在家不工作,也應該免疫於被別人亂套價值觀的待遇嗎?

 

我相信有人已經開始動搖了,「不管是賺大錢,存退休金、買房子都是很有意義的規劃啊,至少都踏在人生的旅途上,你在那邊一事無成,這樣不行啦,被罵活該。」

 

很多人的論述基準點是「有錢」,只要你有錢,沒有對社會造成危害,要在家裡躺多久都可以,至少沒有給你的雙親造成負擔,這是最為簡單有力、不自我中心的論述,「只要沒對世界造成危害,愛怎麼樣都行。」

 

但有些人,與生俱來就不是與這個世界這麼的契合,世界運轉的方式讓他難以適應,就像是不合的齒輪,一定也被試著塞進軌道過,過程中產生的諸多摩擦碰撞,對這世界是有害的,最終成為尼特族,也理應被審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