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號新加坡馬習會上,坐在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邊的男士,是他重要的幕僚,現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滬寧,根據蘋果日報報導,他是促成這次馬習會,重要推手,包括會談議題設定以及後續影響,都在王滬寧的預設當中。
今年60歲,有中南海第一智囊稱號的王滬寧,其實是名學者,1989年在復旦大學升任國際政治教授、法學院院長,英語法語流利,1995年被江澤民納入麾下,擔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組長,歷經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三位領導者,一直被重用。
從江澤民時代擬定「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到胡錦濤提出「科學發展觀」,再到習近平的「中國夢」,皆出自王滬寧的手筆,同時,他也是打開兩岸新加坡模式的第一人。
王滬寧 前排右二
1988年李光耀在亞洲大學舉辦辯論比賽,代表中華的台灣大學辯論隊,在新加坡與王滬寧先生領導的復旦大學辯論對一較高下,這場冠亞之爭,兩岸高度矚目,雖然最後台大落敗,但這場辯論是兩岸首度公開交流,照王滬寧自己所說,海峽兩岸在國際場合溝通交流的「新加坡模式」由此開啟。
在擔任官職前,他就曾提出「新權威主義」,如同當代的「新加坡模式」,也類似蔣經國當年的「台灣模式」,但是實際上,王滬寧融入了中共理論及決策,也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模式及相關政策,回歸馬列毛的正統傳承。
對於大陸治國方略,以此為根本,那麼對台的兩岸政策呢?
根據資深記者徐宗懋觀察,他表示王滬寧是一名理想主義者,極力達成中國富強目標,以此為重心推動國際政策、排除障礙。
在政治體制上,他們短期內不可能讓大陸開放民主政治,「不過對於台灣,他們也不急著解決,武力解決的可能性非常低,而是很有耐心的創造大陸對台灣結構的絕對優勢,從根本上改變台灣人的政治態度。
也因此這次的馬習會,可以想見,是先將台灣納入一中格局,接著且戰且走,完成後續的中國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