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開啟新一波牛市!你還記得當年的以太坊嗎?
Dovey Wan/張詠晴編譯
2019-03-26 08:00

 

每次的大牛市行情,需要的都是一丁點的基本面的支持,外加足夠強大的外力。這個外力裡面最關鍵的就是預期。預期在資訊不對稱,以及新技術光環效應下,很大程度上會變成對神秘不可知力量的美好想像。在這種不切實際的預期下,外力繼而帶來投機的資本和盲目狂熱的群眾。

 

從2014年的大牛市下來後,比特幣本身的基本面利好早已不足以支撐新一輪的投機和外力的獲取。2014年之後的兩年,產業一直在「Blockchain, Not Bitcoin」的偽命題裡面鑽不出來,出現了大量的「區塊鏈服務」公司,產業術語是BaaS (Blockchain as a service),很多號稱自己是區塊鏈解決方案的項目,其實就是把區塊鏈當做加密數據庫在用,但是做的還是IT老三套,網管還是原來的那個網管,那我還不如買Oracle數據庫,或者阿里雲服務來的更方便。這種連湯都不換的生意,是不可能帶來足夠強大的外力。

 

直到2017年年初,也是以太坊上線了兩年多以後,用以太作為融資手段的代幣眾籌開啓新一波牛市。牛市永遠只會被外部熱錢開啟,2017年到2018年第一季,產業開始了為期接近18個月的「ICO, not Blockchain」的狂歡。

 

市場需要持續新的熱點,比特幣永遠不是最激動人心的那個。在以太坊的帶領下,各個代幣從原來小嘍囉異軍突起,比特幣的市值佔比被在代幣市場最瘋狂的時候被壓縮到了34%(圖一)。圖二中以太坊(藍色) 比特幣(橙色)從2017年年初為起點的價格波動曲線可以看到,比特幣的價格趨勢永遠都是滯後的。

 

圖一: 比特幣市值歷史趨勢

 

圖二:以太坊比特幣價格波動百分比歷史曲線

 

2017年年初以太坊基本面發生了重大變化嗎?

 

沒有。

 

基本面和價格背離幾乎是任何高散戶參與的投機市場的常態,這個我在最近寫的《泡沫,兩性和高潮 — 寫給第二性的你》以及去年市場在頂點時候潑的冷水《鏈治百病,藥不能停》有詳細闡述。那麼成就了2017年的歷史性大牛市的是什麼?ERC20作為代幣標準早在2016年年初就開發完成,雖然ERC20是以太眾籌的從技術基本面上來看的最大功臣,但也以太宇宙裡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

 

仔細回想從2016年年底到2017年初市場心態和信心的變化,以及以太在市場上的戰略定位可知:以太一直以來的命題是「我們能不能建立一個,具有全球性和反審查屬性的去中心化資產平台與協作組織」。

 

這個和比特幣的核心願景是全球化貨幣不同,以太坊在願景上直奔了人類組織的哲學核心_協作的典範。智慧合約的概念的提出,其實是把2014年的「數據庫」和「帳本」服務普遍化了,普遍化到了一個完全不懂技術的人也可以產生美好想像的程度。

 

加之被2017年初如Cosmos (雖然不知道是幹什麼的,但是Internet of Blockchain聽上去就很屌),Basic Attention Token (Mozilla的CEO,JavaScript的發明人要打敗Google,還有什麼比這個聽著更激動人心呢?)以及其他幾個同樣可以讓街坊大媽產生美好想像的項目的ICO強勢表演,以太價格勢如破竹,一路向北。

 

以太的基本面更多是在價格爆發之後才有了加速的推進,這個是與傳統互聯網標的不一樣的「次級市場推進效果」。一般互聯網標的往往是透過產品吸收了現有市場的需求真空,將需求轉化為自己的營收,進而體現到股價上。加之利潤的重複投資,甚至很長時間在報表上都無法體現出來對市場價值的捕捉(value capture)。在2017年的價格爆發後,以太網路的使用率、開發速度、開發者教育、市場認知都被全方位推進。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巴比特專欄 | 成也以太,敗也以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