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一張白紙,我們在上面畫出90個格子,看起來也沒多少對不對?可是換句話來說,如果一個人的一生有90 年,我們以一年為一格,在紙上呈現出來的就是這樣。
如果我們以一月為一格再畫一次,那麼你從出生到90 歲的人生,就可以被壓縮成下面這張表格。
如果以上兩張表格帶來的恐懼感太嚴重,我們試試以一周為計算單位,是不是覺得可以支配的時間多起來了?
以上是來自waitbutwhy製作的圖表,但我想,如果我們要確實地看見所有能把握的時間,就應該以一天為單位製作圖表。所以我自己製作了這張表,以每個點對應一個人一生中普通的一天,但是足夠概括人生中的90年。
之後,我還用這個概念做了更多表格,比如把測量生命的時間單位改換成其他一些也很重要的事情,以我自己為例:
我今年25 歲,樂觀一點預估我能活到90 歲的話,那我還能過65 個冬天:
如果每一屆奧運會都照常舉行的話,我還可以看17 次奧運會:
如果每年都安排一次大的度假,我還有65 個長假:
假設我一年平均會讀5 本書,哪怕我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有無限可能讀到無限本書,但事實上我只會選擇其中的325 本來精讀。
如果蘋果繼續維持每年發布一部新iPhone 的頻率,在我眼不花、耳不聾、手不抖的情況下,我能用到第73 代--iphone 37s:
以上的這些事情都會以相似的頻率在每年的時候發生,其中也有一些是按照平均的數值來計算得出結果:如果我的一生已經過完了三分之一,那麼這些事情我也經歷了三分之一。
但還有很多東西是無法被概括的,它們發生的頻率並不取決於我們活了多久,而是取決於我們有多努力維持:比如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比如我們的親情和友情。
這時候實在很難不想到爸爸媽媽,在我人生的前18 年裡,我每天都能夠和他們見面、坐在一起吃飯。但自從我去讀大學之後,此時我大概每年能夠見到他們5 次,每年見面時長被壓縮到10 天--大約是我在18 歲之前一年中見到他們時長的3% 。
現在父母是50 多歲,讓我們依然樂觀地設想一下:我是一個足夠幸運的人,在我60 多歲的時候還擁有雙親的話,如果能做到每年和父母見面10 天,那麼就有300天的時間和父母相處,這比我在18 歲之前的任何一年裡和他們相處的時間都少。
當你稍微思考下這樣的現實時,有沒有意識到即使你還沒有接近生命的盡頭,你和那些你最愛的人的相處時間已經少得可憐。如果我把所有可以和父母相處的每一天都展示出來,這個事實就直觀得可怕--我們已經用掉了和父母相處的大部分時長,而圖標最末畫紅線的幾行是我們還能夠見父母的天數。
當我們從高中畢業的時候,已經用去了和父母相處時間的93%。現在我正盡可能地去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我們都處在這段時光最後的最後。
這個道理也適用於我們和朋友的相處。在高中的時候,我和我的四個好朋友每週能見面5 天。4 年之後,我們可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生活、工作著。5 個人同時同地出現的時間是每年1 天,我們還有7% 的剩餘相處時間。
知道了這些訊息之後,我們能做些什麼呢?放下通過科技使人能夠延壽到700 歲等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我給出3 點建議:
1.和對你來說重要的人住在同一個城市:
如果住在同一個城市,相處時間會是不住在同一個城市的10 倍。
2. 重要人列表:
在你剩下的時間裡,你要珍惜和誰在一起的時間呢?不妨把你認識的人按照你的珍惜程度列一個表,一定要認真的列這個表,不要偷懶。
3. 珍惜這些相處時間:
時刻提醒自己,你和你最愛的人僅剩下10% 的相處時間。珍惜和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吧!
via quartz
延伸閱讀:北市率先取消寒暑假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