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環效應 探討成功企業的誤區
余宗翰
2016-11-21 10:00

從王永慶、郭台銘、賈伯斯、馬雲、到雷軍,普遍人們認同一個有魅力的領導人有助於帶領企業走向成功。事實上當賈伯斯將「簡報秀」帶到演講經典的層次後,很多領導人也從善如流,比如雷軍就被譽為中國的賈伯斯。

 

除了魅力之外,諸如效率、員工勇於犯錯、重視顧客等等都是人們評估一家企業成功與否的要點。但這種評估真的準嗎?到底是領導人帶領企業成功,還是企業成功了讓領導人看起來有魅力?舉例而言,賈伯斯早期也是有失敗,甚至說大話、發出沒品言論的時候,很多書籍與電影都有著墨,可是哲人已逝、典範長存,他成為永遠不會失色的神話。

 

 

如果賈伯斯的設計美學沒有征服世界,抽掉他的成功,真的有人會欣賞一個脾氣暴燥、陰晴不定的領導人嗎?

 

光環效應

 

心理學中有個術語叫光環效應,意思是人們對人事物的評估會因為他們的好印象與光輝而失於客觀。具體而言,一個成功的企業是因為有效率、員工勇於犯錯、重視顧客而成功,還是因為企業的成功才讓大家歸納其成功的原因?

 

事實上很多企業分析都會調查企業員工的自我評估,而成功的企業其員工通常會「自我感覺良好」,會給自家公司的各項表現打較高的分數,那麼這些數據就會被光環效應「汙染」。

 

現在很多企業打出「鼓勵員工犯錯」的口號,但想一想,一個失敗的企業有底氣喊出這種口號嗎?再比如說重視顧客,蘋果跟Dyson都是著名地「我行我素」,為何如此成功?如果有一天他們走下坡了,他們的囂張行徑會不會被商業類週刊拿來檢討?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倒果為因

 

大家都知道毛遂自荐的故事,毛遂自比為錐子,說平原君沒給他刺破布囊的機會,所以平原君不知道他的銳利。

 

同樣的,一家長青企業之所以長青,有兩個可能,一是它真的有贏得多次競爭的本錢,二是它在某次競爭中脫穎而出後獲得快速擴大資本的機會,更有本錢贏得競爭。但人們通常只想到第一種可能,即毛遂自比為錐子的邏輯。

 

 

失敗的嚐試叫愚蠢   成功的嚐試叫大膽

 

人們總相信一個企業之所以成功必定有相當的偉大特質,但事實上很多企業會成功是不斷地轉變作法與經營思維。而轉變的過程中,人們總是無法公平地評價成功者與失敗者,因此成功的企業儘管在轉變中漏失了什麼也容易被成功的光芒掩蓋,躁進的被稱為大膽、保守的被稱為拒絕盲從、溝通不良的被忽略、主管的脾氣暴燥被稱為必要的鞭策、一味跟風被稱為適應力強,反觀失敗的企業,好的也容易被說成壞的。於是在一連串後見之明下,成功企業之所以成功容易流於扁平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