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年輕人創業輸在起跑點!」立法委員余宛如在「WHATs NEXT!移動到未來」移動網路產業高峰會上表示,台灣創業環境、生態、法規相當保守,沒有更新。對外,外國創業環境開放,台灣年輕人創業輸在起跑點,很不公平。對內,政府仍偏重傳統硬體產業,把重心放在代工的毛利,對台灣年輕的軟體人才也很不公平。
余宛如指出,光有法規的調適是不足的,政府做了很多事但人民無感,政府政策在民間落實時有70%的落差。曾有創業者反映,在申請補助的時候像在寫作文比賽,內容要很誇張很精彩,但補助又少得可憐,程序還很繁瑣。政府花了逾30億,在各地建立新創育成中心,卻沒收到預期效果。
「有好的生態系統,創業者自然會強起來!」余宛如問,除了做好法規和基礎建設外,政府還需要做好哪些事?台灣一直在做產品和技術,但商品卻沒有市場化。她強調要調整思維和做法,才有健壯的數位經濟。
余宛如對法規不是很樂觀,因為在立法院要處理來自各方的民意,而台灣法律又很剛性,沒有寫的都不能做。她想參考英國的做法,由各單位審查相關法規,廢除社會成本高的。她提出兩個計畫,一是政府要鬆綁法規,政府改變民間也要改變,釋放民間的活力並促進交流。二是屬於財政委員會的她,會推廣區塊鏈等新科技的應用和數位金融。
余宛如本身是創業出身,她關心青年創業、新創產業和社會企業,並推動職場兩性平等、托育法案,讓女性能在職場安心工作並發揮所長。從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後,她曾擔任立委的法案助理,從中了解農民保險和金融問題,認識到農民的困境。之後她在有機保養品公司當經理,赴澳洲受訓後看到台灣農業的發展可能。
後來她和先生徐文彥投入公平貿易運動,2007年她創立「生態綠」,是台灣第一家獲公平貿易認證的企業,賣咖啡賣到登上「創櫃版」。她強調沒有公平的交易,就沒有公平的價格。2015年她接手社會企業「共同聚落」,推動青創和新創。上月她在立法院成立跨黨派的「立法院數位經濟與社會經濟國會交流促進會」,要成為國會和青創、新創產業的交流平台,立委許毓仁、林昶佐和蔣萬安也都加入。
她認為台灣在網路時代一定要擁抱數位經濟,否則會在國際上被邊緣化。但台灣法令的腳步早已跟不上新創團隊,應該讓官員了解數位經濟的概念,運用P2P經濟運作、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新科技迎接數位經濟時代。台灣的電商、VR、共享經濟等新創產業,去年已吸引國內外創投資金約150億台幣,但和今年第一季的全球創投資金85億美金(約2700億台幣)相比,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余宛如這麼重視新創產業的原因是想改變這個對年輕人不公平的社會。至於政府為什麼總是無力扶持新創團隊,她認為政府的心態保守,只想保護既有的金融產業,而且官僚體系造成大家害怕犯錯、害怕負責、害怕被說是「圖利」某些企業;同時政府運用了錯誤的KPI,只在乎「數量」,不懂新創也不知如何評估成效,也擺脫不了硬體和園區優先的傳統思維。她還想改革創業生態,營造出鼓勵創業和重視人才的社會文化。
至於「新南向政策」,余宛如認為過去台灣親中、親美、親日,但東協的消費力正快速提昇。從全球佈局的角度來看,台灣應該利用和東南亞國家在文化上和地理上的接近性,多和鄰居交流。此外她深知台灣不可能成為真的矽谷,但「亞洲矽谷」的目標是新創產業的示範地,要補足目前政策和產業上的不足,連結國際企業、民間企業和新創產業,形成互相交流合作的「夥伴關係」。若能營造更好的軟體環境,積極找新創產業進駐,並調整學術資源讓人才銜接,就有可能讓台灣成為最先進的新創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