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什麼都不缺 只缺對夢想的動力
呂姿穎
2015-08-27 23:02

資深媒體人李濤以TVBS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的身份,受邀參加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當面向教育部長吳思華呼籲,要重視臺灣教育的城鄉差距,並表示「鼓舞老師的教學熱情,對社會是最高的投資報酬率」。

 

李濤提到他在偏鄉親身遭遇的小故事,他問一位阿公他的孫子國中畢業之後要幹嘛,沒想到對方想都不想就說「做粗工」。也有許多才1718歲的年輕人,已經開始在做模板工,更值得注意的是,這還不是個案。

 

偏鄉什麼都不缺 只缺想像!

 

提到偏鄉,一般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缺少錢、缺少硬體設備、缺少便利設施,或是缺少年輕人力,但這些都可以透過政府或社會各種外界管道補齊,有一個卻是永遠無法透過外界給予,就是偏鄉孩子們對未來的想像!

 

這裡所提及的未來想像,其實要從偏鄉的環境出發。從都市的觀點看,我們不停灌輸下一代,要好好念書才能進入好大學,找到好工作的那一套價值觀,身邊也是一群下課了就去補習班,或是去上才藝課的同學們,大家可以一起討論夢想,描繪未來的樣子,維持著又競爭又共同學習的關係。

 

而在偏鄉孩子的眼中,他們每天被學校老師逼著讀書,卻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讀書對他們而言,也就沒有任何實質的意義,反正不能改變他們需要幫忙家裡的責任,反正身邊能看到的大人常常都是打零工維生,反正他們以後也會跟身邊的大人一樣。

 

即便他們有夢想,但要怎麼達到夢想?過程中需要付出哪些努力?努力念書就能讓他們達成目標嗎?念書到底能幫助他們對於現狀改變些什麼?既然沒有,為什麼要努力念書?

 

以偏鄉的角度出發,才看得到問題癥結點

 

偏鄉的孩子們有許多問題與限制,是已經習慣站在都市觀點看世界與問題的人所無法了解的。真正能夠帶給他們視野的方法,是自己坐到他們身邊付出陪伴,學會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才能找出問題的癥結點,也才有可能改變偏鄉教育的弱勢。

 

圖片來源:網路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