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教育?不不,區塊鏈技術不是萬能的xa0
孫副社長/張詠晴編譯
2019-03-22 16:39

 

區塊鏈技術本身其實沒有辦法直接幫助教育機構與學員之間構建起信任的橋樑,因為這兩者之間的信任危機本就不是同一類。

 

儘管有觀點認為,可以將客戶對課程的回饋資訊上鏈、來為用戶選擇是否要信任教育機構方面提供可靠依據,但是問題在於:區塊鏈可以保證正常學員的相關評論無法被篡改刪除、但同時也會使得一些網軍或惡意評論無法篡改刪除。從這點來看,教育機構如果想要獲得學員方面的信任,除了打磨自己的產品、並等待時間來證明之外,沒有其他的好辦法,因為套用金融產業和機械產業的術語來講,教育產品本身是一個「非標準化產品」,而正所謂眾口難調,「非標準化產品」的好壞,是很難簡單地用區塊鏈這樣的機器來證明與評判的。

 

教育產業目前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和很多細分領域一樣,也面臨著信任危機的困擾,但被稱之為「信任機器」的區塊鏈技術,卻並未在其中起到特別直接的作用。

 

這種情況的出現,歸根到底還是由於筆者前面所提到的、人們之前所並未注意到的一點:那就是信任危機也是分類的,業內之前主要注意的是第一種信任危機,那就是讓區塊鏈技術透過資訊上鏈,來讓各方就「做沒做某件事情」達成共識,而本次所提到的教育產業產生的卻是第二種信任危機,那就是各方就「某件事情做得怎麼樣」難以達成共識,鑒於利益各方的評判標準千差萬別,基於同一個資訊也會得出不同的評判結論,因此區塊鏈技術在面臨這種情況的時候便無所適從。

 

毫無疑問,對於致力於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各個垂直領域的從業者來說,區塊鏈技術在教育領域並不成功的結合,無疑是一個打擊。而很多人似乎也並不願意接受這個現實,於是我們在互聯網上便看到了一系列所謂「區塊鏈+教育」產業的解決方案,比如說利用區塊鏈技術來防止學歷造假與學術造假等,但這些方案總給人一種生硬之感,因為這與其說算是教育產業的最大痛點,還不如說是其下游的勞務市場和科研領域的痛點,而與我們所熟悉的各種教育產業機構沒有太大關係。若將之強行稱為「區塊鏈+教育」的解決方案,難免有牽強附會之嫌。

 

微信截图_20190322075352

圖:這樣的結合與其說是教育產業的痛點,不如說是勞務和科研領域的痛點

 

所以說,對於區塊鏈技術落地的研究者們來說,一定要牢記一件事:那就是在尋找落地場景的時候一定不拿著錘子找釘子,否則的話心態就會發生從「讓區塊鏈技術賦能實體經濟」變成「讓實體經濟給區塊鏈技術正名」的微妙轉變,就像上段中那幾個並沒有解決教育產業最主要痛點的「區塊鏈+教育」方案一樣。

 

歸根到底,還是要清楚的意識到一件事情:區塊鏈技術不是萬能的,它的功能固然強大,但卻不可能會用在每一個細分產業的每一個細分場景中,從這點來看,區塊鏈技術與教育領域失敗的結合其實並不是壞事,恰恰相反,它標誌著人們對於這一技術有了一個更加清楚的認識,而距離這項技術真正的落地於經濟社會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巴比特專欄 | 第二類信任:區塊鏈+教育的折戟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