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現在,會是區塊鏈的明天嗎?(上)
星球日報/張詠晴編譯
2018-09-26 09:00

「You can't gaze in the crystal ball and see the future.What the Internet is going to be in the funture is what society makes it.」(你無法透過水晶球來窺見未來。互聯網的未來,是社會造就的。)_TCP/IP 協議發明者 Robert Kahn

 

「你看,這件事我們竟然沒有參與。」保羅 · 艾倫拿著最新一期的《大眾電子學》(Popular Electronics)雜誌,封面上印著 Altair 8800 微型電腦的圖片。

 

艾倫的這句話擊中了比爾·蓋茲的內心。1974 年的這一刻,為蓋茲兩年後輟學哈佛,埋下了種子。

 

在此之前,電腦還是價格昂貴的龐然大物。《大眾電子學》在這個圈子的話語權,猶如搖滾界的《滾石》、金融界的《華爾街日報》、科技屆的《連線雜誌》(Wired Magazine)。它宣布:「電腦走進千家萬戶的時代來了。」Altair 8800是第一台微型電腦,價格親民,操作簡便。

 

1

 

實際上,登上封面的「樣品機」只做到了「價格親民」。Altair 沒有螢幕和鍵盤,用戶需要用以不同方式撥動開關來「輸入」,輸出則必須依靠面板上的紅燈。要做到「操作簡便」,它還需要一個 BASIC 語言的「編譯器」,把「人話」(代碼)翻譯給它聽,讓用戶在電腦上自己寫程式。

 

於是,蓋茲和兩位夥伴,日夜顛倒地連續工作了兩個月,開發出針對微處理器的第一款商業化的高級程式語言,並開創了個人電腦軟體產業。

 

PC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區塊鏈,最大的共同點是,輟學創業很流行。

 

戲謔的斷語看似荒謬,背後卻是科技時代機會的稍縱即逝_時代不會等你四年,只能自行追趕。

 

這種潮流的開創者,大概就是比爾 · 蓋茲了。這位曾經的全球首富,在他回校演講時,又 「慫恿」 了當時的馬克·祖克柏輟學創業。就連如今區塊鏈界被封神的 Vitalik Buterin(圈中稱為 V 神),亦是如此。這位少年開創了區塊鏈 2.0 時代,讓公鏈變成了作業系統,用以太坊自己的話是「去中心化程式運行平台」。

 

2

圖片來自《Fortune》報導「Can This 22-year-old Coder Out-Bitcoin Bitcoin?」

 

於是,追趕時代的賽跑開始,公鏈大戰拉開帷幕。

 

投資人從中看到了過去,「這太像八九十年代的互聯網了,所有人都在做操作系統和協議」。

 

「這跟互聯網根本就是不一樣的東西。」 即便創投圈中有不少人對這個比喻嗤之以鼻,但總是避免不了以互聯網的例子論證自身邏輯。畢竟,微軟和谷歌因分別搶下了主流操作系統,而成為兩個時代的王者。

 

聽投資人高談闊論、看創業者描繪藍圖,「今天的區塊鏈就像早期的互聯網,初期爭先恐後、泡沫越吹越大,這十分常見」 這類的斷言,創投記者聽過太多。

 

一個熟悉的口號:互聯網也曾想去中心化

 

區塊鏈技術最大的口號,是去中心化。這種理想主義情懷可以從各個公鏈領袖的軼事中知曉。

 

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當年不過是一名沈迷於《魔獸世界》的一名網癮少年,後來製作方暴雪娛樂在版本更新中,取消了遊戲中角色「術士」之「生命虹吸」的技能。悲痛的Vitalik Buterin多次發郵件,也在官方論壇中,聯繫了暴雪的工程師,要求還原這個技能未果。

 

3

 

年紀小小的他開始不忿於這種「中心化發行」的弊端。開發商是網路遊戲的中心,掌管著伺服器和遊戲設定,玩家是弱小的,只能選擇被動接受,或者離開。根據公開資料,他選擇了放棄玩魔獸,開始尋找有沒有一種辦法能夠打破這種中心化的方式。

 

此外,公鏈 EOS 的天才 CTO BM,也有一段因離婚法律訴訟,而被法院剝奪財產的故事。

 

當今的互聯網被大公司所壟斷,因此區塊鏈致力於建造一個平等的可信互聯網。現今所謂「集權、壟斷」的互聯網,創造之初也是承載著去中心化的願望。近者有「自媒體時代」,遠者則可追溯至互聯網的雛形。

 

互聯網(Internet)最早可追溯到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組建的「阿帕網(ARPA)」。《創新者》一書如此描述它誕生的初衷:

 

「阿帕網」最終代表著軍事和學術興趣的有趣結合。撥款給阿帕網的國防部,傾向於建立能夠集中控制的「分層指揮系統」。但五角大樓將設計網路的任務,交給了一批學者,他們中的一些人並不想被軍方徵召,多數人則不信任中央集權。他們選擇了一種有無數節點,不受控於中央樞紐的結構,因此這個網路很難控制。

 

建立一個恢復力強、抗攻擊的軍用指揮控制系統,並不是 ARPA 研究人員的動機,他們心裡甚至壓根就沒考慮過這個問題。然而,這卻是他們的研究項目最終獲得五角大樓的穩定撥款和國會資助的一大原因。

 

這種軍事與學術動機的相互作用,成為了互聯網的特質。科技史學家珍妮特 · 阿巴特指出,「阿帕網」和互聯網的設計都更注重「生存力」、「靈活性」和「高效能」等軍事價值,而不是「低成本」、「簡潔性」或「消費吸引力」等商業目標。

 

但與此同時,設計和建造 ARPA 網路的團隊,主要是由從事學術研究的科學家組成,他們在該系統中注入了自己所堅持的「共治」、「分權」和「訊息自由」等價值。

 

在當時,「阿帕網」仍是一個美國學術和軍事機構之間的區域網路,世界仍有大大小小的其他網路,但他們並沒有連結起來。

 

直到「TCP/IP 協議」出現,並被大規模採用。1981 年,「阿帕網」採用了「TCP/IP 協議」,標誌著互聯網的出現。

 

下篇連結:

互聯網的現在,會是區塊鏈的明天嗎?(中)

互聯網的現在,會是區塊鏈的明天嗎?(下)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昨日互聯網,明日區塊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