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子人隨筆。液態化時代
吳仁麟
2019-01-18 15:45

「不是『一胎化』,是『液態化』」我試著更用力去說清楚每個字,但是越說越不清楚。

 

怎麼也想不到,這麼多年後,會在酒攤裡聽到「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這個名詞。一位朋友不經意的提起,也勾起了我的一些回憶。

 

2017年過世的社會學大師包曼(Zygmunt Bauman),在他過世的前十年一直致力於「液態性社會」的研究。他死後,這些研究的影響力竟然越來越大,21世紀的任何社會學研究幾乎都不能跨過「液態性」這個關鍵字。

 

「『液態性』這三個字聽起來實在有點色情」朋友開玩笑的說。

 

事實上,愛情真的是液態化社會研究很重要的一部分,包曼大師2008年在台灣出版的「液態之愛」這本書裡針對愛情內容的討論,其實就是很容易讓人理解液態性社會的特質。

 

在過去「固態化」的年代,愛情並不是婚姻的必要條件,絕大部分的婚姻都是基於經濟或人力生產需要。但是現在,愛情卻成為婚姻最重要的理由,在歐美國家甚至還有法律來保障,夫妻之間如果有一方認為對對方已經沒有愛情,一提出離婚要求就可以自動生效(所以這些國家自然沒有通姦罪)

 

往未來看,液態化這件事應該是完全回不了頭了。當網路和手機把我們的人生轉得越來越快,這世界也會有越來越多的變動與不確定性。不像過去的「固態化時代」,幾乎任何的人事物都能從一而終,把一份工作做到退休,一輩子住在同一個地方。我們正活在一個越來越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

 

馬奎斯在他所寫的「百年孤寂」的一開頭就寫著「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必須伸手去指。」,這句話揭示著固態化時代的形成,那是一個需要標籤和定義與秩序和框架的時代。

 

走到今天,液態化社會正在打破固態化社會的一切,年齡、性別、國家和膚社,甚至物種,萬事萬物的定義的邊界都將一一消失,如同任何彊界的溶化。

 

甚至在AI時代,你可能會在網路上愛上一個不是人的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