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佔比達20%能成功嗎?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絕對有信心如期達標!
採訪撰文:何渝婷
2021-02-17 12:00

(能源局副局長兼發言人李君禮/能源局提供)

「政府能源轉型的目標,就是再生能源的發電佔比要在2025年達到20%,其中包括太陽光電20GW,以及離岸風電5.7GW的容量!」總統蔡英文在2016年上任後,便喊出這項政策來力推能源轉型、帶動綠能產業,以達到2025年非核家園的目標。

經過多年的努力,台灣第一座位於苗栗縣外海的離岸風場在2019年底正式商轉,而且發電狀況良好。原本能源局預估其每年滿載發電時數為3000小時,但去年一整年的發電表現竟超過4000小時,雖然僅以一年的數據還不足以肯定苗栗風場未來20年的表現,但它去年超乎預期的好成績,無疑為致力於推動離岸風電的開發商及政府單位注下一劑強心針。

更令人振奮的是,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TSMC)在2020年7月宣布,將向離岸風電領導廠商沃旭能源購買20年920MW(百萬瓦)的離岸風場綠電,為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企業購售電契約。而這個消息也被外界視為,綠電將成為繼半導體產業之後,下一個後勢看漲的新興產業。

「我們對於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佔比達20%的能源轉型目標,是相當有信心的!」能源局副局長兼發言人李君禮指出。

台灣颱風、地震多,為何外商都願意來台投資離岸風電?

(離岸風機用圖/能源局提供)

「台灣的地震及颱風都相當頻繁,適合建設離岸風機嗎?會不會強颱侵襲、強震來襲,就把海上風機全部吹光光或震倒?」過去不少人對於台灣發展離岸風電產業的可行性提出質疑,但既然如此,為什麼從2016年開始,有那麼多的外商願意來台進行離岸風場的開發及投資呢?

況且站在台灣政府的立場,只是向離岸風電開發商買電而已,真正承受所有風險的還是業者。

李君禮解釋,外商們願意在亞洲地區選擇台灣,來進行離岸風場的開發及投資有幾個關鍵原因。

絕佳的風場條件

李君禮強調,台灣擁有絕佳的風場條件!因為一邊為台灣的中央山脈,另一邊則是中國大陸的武夷山脈,氣流通過狹窄的通道會產生一種隧道的效果,使風機的發電效果更佳。

另外,強勁的東北季風也成為台灣離岸風機運行時的得力助手。

綿密審查程序

外界所擔心的颱風與地震對離岸風機造成的影響,其實外商在進行結構設計時,都有進行相當綿密的審查程序「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除了通過最基本的環評之外,從機組設計、製造到現場安裝所面對的環境等,都必須要經過國際規範的認證。

更重要的是,外商早在來台之前就已經進行過嚴謹的調查,所以在進行風機規劃時,都是根據台灣百年來最高的颱風風速、最大的地震震度等數據來進行設計。而目前以苗栗風場運作兩年的情況來看,外界所擔心的問題都是可以被克服的。

政府的積極態度

台灣其實並不是亞洲第一個喊出要推行離岸風電的國家,包括日本、南韓、中國、越南等國家都曾提出,但卻一直沒有具體的行動。

而總統蔡英文在2016年上任後,就隨即發布新能源政策,從台灣發展離岸風電的規劃、再生能源的藍圖及目標都十分清楚。

「對於開發商而言,找到長期而穩定的發展環境是最重要的事情。」李君禮指出,畢竟所有的風場都是由開發商自己投資建設,所以他們必須靠未來發電的20年將成本賺回來,能夠找到態度積極的政府及穩定的環境,無疑會成為外商選擇長期投資的關鍵。

培育離岸風機國產業者

除了扶植台灣離岸風電產業成型之外,政府也期望藉由離岸風電之風機零組件國產化漸漸到位,讓台灣成為亞太離岸風電出口中心。

李君禮強調,我們並不是想要創造一個台灣牌的風力發電機組,而是希望進入別人的供應鏈。一如台灣現在許多的隱形冠軍,透過好的品質、具有競爭力的價格,長期成為國際供應鏈中的一環。

政府與開發商如何面對離岸風電產生的3大問題?

(示意圖/取自pixabay)

推動離岸風電建設,雖對台灣發展再生能源帶來不少正面影響,但隨之而來的噪音及生態問題,也衝擊當地居民及漁民的生活及生計,因而在過去曾發生過好幾起居民、漁民的抗爭事件。

離岸風電普遍的3個問題為噪音、環境及生計。

李君禮說明,在生態環境方面,所有建設離岸風機的地方都是經過嚴謹的環評程序才被允許動工的。而台灣過去的風電發展主要聚焦於陸域風力,陸域風機確實比較會對當地居民造成噪音影響,不過離岸風機位在距離陸地好幾公里外之處,完工之後幾乎是聽不太到運轉聲的。但環保署仍有對此特別增修《噪音管制法》,將低頻噪音也列入管制標準當中。

而在風機建設期間,環保署也要求廠商日出以前及日落以後都不准打樁,甚至為了符合當地居民的作息,後來還改成每日早上八點半之後才開始打樁。這對於想要早點將工期完成來賣電賺錢的廠商而言,絕非易事。

過去針對離岸風電的建立,許多漁民組成自救會,強調風機林立會影響漁業作業,包括無法使用流刺網、漁船會撞到風機、補償分配不公等。

不過李君禮強調,風機的水下基座會形成人工魚礁,促使魚類群聚,雖然聚魚效果需要幾年的時間,但長期來講的影響應該是正面的。而在短期內,農委會也依照漁獲、魚種等價值訂定公式進行專業計算,要求離岸風電開發商必須給予利益受損之漁民,相應甚至更多的補償。

除此之外,能源局及漁業署已建立平台,讓開發商與彰化區漁會共同研商與海洋共存共榮的辦法。畢竟給錢並非最好的方式,除了金錢補償之外,也應透過鼓勵漁民改變捕魚方法、進行魚種魚苗的放流,和漁民及漁業單位共同努力使這片共有的漁場永續經營。

對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佔比達20%的目標有十足信心!

(示意圖/取自pixabay)

目前距離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佔比達20%的能源轉型目標已經不遠,雖然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導致部分從國外進口的風機設備,其製作時程及港口運送問題受到影響而有遲延,不過李君禮仍樂觀表示,他對於2025年的目標是十分有信心的。

「過去都是政府跟環保團體帶頭推行再生能源,但從去年開始,我們明顯感受到來自業界的需求,現在反而是業界在督促台灣綠電市場快速發展!」李君禮表示,全球許多國際大廠都喊出「零排碳」的目標,以中下游企業為主的台灣業者,自然會被上游廠商要求其供應的產品之碳排放、碳足跡不能太高,這也是為何沃旭能源的離岸風場根本尚未動工,台積電就直接簽下長達20年的綠電契約。

李君禮笑著說,幸好台灣在2016年就開始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讓國內企業有綠電可買,而當年的政策也被證實走對了路,要不然台灣這些以出口為導向的供應商,在被上游廠商要求零排碳時,該如何是好呢?

而他除了有信心在2025年能達標之外,也期待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讓綠電、海洋漁業能永續經營、共存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