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退出《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CFE)將啓動歐洲新一輪軍備競賽,其為北約和華沙公約在歐洲常規軍備領域長期對抗和相互妥協的產物。
冷戰期間,軍備競賽使雙方在經濟上都有沉重的負擔,由於蘇聯和美國不堪負荷,加上當時戈巴契夫推行「新思維」構想,美國和蘇聯、北約和華約之間的裁軍談判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1990年11月19日,北約和華約22國首腦在巴黎簽署了《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CFE)。
CFE對兩大集團從大西洋至烏拉爾山脈的整個限制區域內可各保留的坦克、裝甲戰鬥車、火砲、作戰飛機和作戰直升機五大類常規武器的數量和區域做出規定。
北約和華約現役的和儲存的陸基武器裝備數量,坦克2萬輛、裝甲車3萬輛、火砲2萬門、作戰飛機6800架、攻擊型直升機2000架,還規定中歐區、中歐擴大區、歐洲側翼區、大西洋—烏拉爾4個裁減區域正規部隊軍備的限額、監督核查和削減銷毀的措施。
CFE確立兩大軍事集團的力量均衡,限制在兩大集團毗鄰的地區部署常規軍備的潛力,從而緩和北約和華約軍備競賽,一度被西方稱為歐洲安全的基石。
隨著冷戰的結束,部分前華約中東歐國家相繼加入北約,使北約與俄羅斯之間在常規武器方面的平衡被打破,北約在常規力量對比方面佔有明顯優勢。
1995年俄羅斯以條約「不符合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利益」為由,要求西方國家同意修改條約有關條文,否則俄將「被迫退出條約」。
1999年11月第六次歐安組織首腦會議通過《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修改協議》,並有30個國家簽署。
《修改協議》用國家限額和領土限額機制取代1990年CFE所規定的集團限額機制,對每個締約國常規武器裝備的國家限額和領土限額都有明確規定。
根據《修改協議》,當時的北約19國(即原北約16國加波、捷、匈三國)將大量裁減其常規武器裝備數量。
截至2007年,只有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和烏克蘭四國先後批准了《修改協議》,北約國家以俄羅斯沒有履行其削減側翼地區武器裝備的承諾和俄繼續在摩爾多瓦、格魯吉亞駐軍為由拒絕批約,導致莫斯科在2007年中斷執行該條約,也讓該條約名存實亡。
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以後,烏克蘭將加入北約作為國家政策目標,烏克蘭逐漸成為俄美及俄與北約關係中最敏感的問題,這也成為烏克蘭危機不斷升級以及俄烏爆發戰爭的重要因素。
2023年4月4日芬蘭正式成為北約第31個成員國,芬蘭加入北約之前,俄羅斯與5個北約成員國共有約1215公里的陸地邊界。
芬蘭與俄羅斯的邊界大約1300公里,芬蘭的加入使北約與俄羅斯的陸地邊界增加了一倍多。
自俄、烏開戰以來北約向烏克蘭運送的武器包括,「海王」式直升機、IRIS-T導彈系統、「標槍」反坦克導彈、自行榴彈炮、輪式火炮、「彈簧刀」巡飛彈、「海馬斯」火箭炮、「國家先進地空導彈系統」(NASAMS)、主戰坦克、「下一代輕型反坦克武器」(NLAW)、多管火箭砲系統(MLRS)、米格-29戰機等,其中重型裝備總共約為4000多件,這些裝備讓俄軍承受不小損失,也是戰爭維持到現在的主要原因,未來的武器品質將隨著戰事發展益形擴大。
俄、烏衝突的爆發,許多國家開始大規模擴充軍備,波蘭在俄、烏衝突爆發後,除了對烏援助非常積極之外,對俄態度十分強硬。
為了彌補援烏後的軍備空虛以及應對俄羅斯可能的報復,波蘭急速擴軍,在2022年決定斥資148億美元從韓國採購980輛K2「黑豹」坦克、648輛K-9155毫米自走榴彈炮和48架F/A-50高級教練機/輕型戰鬥機。
波蘭又花費125億美元採購96架AH-64E「阿帕契」武裝直升機,在2023年2月,波蘭國防部計劃訂購1400輛由波蘭Huta Stalowa Wola公司(HSW)製造的「獾」式履帶式步兵戰車及配套同底盤的通用模塊化履帶車族,擴軍規模會讓波蘭一舉成為北約歐洲國家的坦克大國和第一大步兵戰車擁有國。
在俄烏戰爭爆發後,德國政府就決定擴大德國國防開支,德國參議院批准一千億歐元的特別國防基金。
隨著俄羅斯退出CFE,理論上俄羅斯可以裝備和部署更多的常規武器與「核子武器」,一起加強對於西方社會的威懾,這樣的壓力可能迫使更多國家加入擴充軍備的行列,並逼俄羅斯將國防政策上允許變為實際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