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 AI & Blockchain》尚澄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蔡昆洲:DeFi交易部位僅約6.6億美元,真需要強監管嗎?
陳慧玲
2019-12-20 16:03

「DeFi交易部位僅約6.6億美元,真需要強監管嗎?」尚澄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蔡昆洲在第三屆《Hit AI & Blockchain》人工智慧暨區塊鏈產業高峰會中表示。

對於DeFi發展逐漸加溫所可能帶來的影響,其實看在政府與監管單位眼中是非常棘手、甚或者是憂心的問題。DeFi與法規以及法遵之間的關係,會不會比STO更為嚴重?這是許多人持續觀察的熱點所在。蔡昆洲表示,DeFi與監理法規或法遵之間的關係,或許應該要蜘蛛人片中的一句台詞來描述:「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是有心發展DeFi的業者,以及監理主管機關可以思考的初期管理互動的方向。

蔡昆洲表示,DeFi對很多投資人最大的吸引力,就在於不需要受到既有主管機關的監理法規限制,就是專心賺利差,以此來看,DeFi似乎就是直接與法規監管有衝突矛盾,但事實上,DeFi的門檻其實不低,以目前全球DeFi的交易部位來看,大概庫存水位在6.6億美元左右,這大概是全球加密貨幣交易金額的1%。

若以全球實體金融交易規模來看,這甚至只有億萬分之一的水準,由此就可以看出,DeFi現在的規模還真的很小,很值得提出來討論的是,是不是在整體市場規模還這麼小的時候,就需要用強監管的手段來處理。

蔡昆洲進一步表示,如果真的要談監管這個問題,或許應該要從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之間到底存在什麼樣的狀況來思考,事實上,在這兩者之間是用一種光譜的型態存在著,其中有非常廣的光譜位置分布,金融單位與業者應該各自去找到自己的位置,投資人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位子。

儘管認為因為現在DeFi規模仍小,強監管手段或許不太適宜,但對於未來的監管方式,或者是法規討論空間,蔡昆洲仍有一套自己的看法。蔡昆洲認為,其實就像監理沙盒一樣,雖然取得監理沙盒的特許經營權利,但業者還是必須受到法律限制,只是這套管理法規是在主管機關要求的重點內,由業者設計一套管理規範來遵循,在沙盒裡設計一套符合共生體系的規範,進而透過這樣的型式建立新創業者與主管機關之間的理解與信任。

蔡昆洲進一步表示,就像是最近很多人談到的「SupTech」,對於此類新創科技的監理法規,必須要用更有效率的方式去處理,例如KYC或者洗錢防治要怎麼處理,畢竟目前的法規都被認為太過落伍,進入監理沙盒的業者若能產出一套監理邏輯與方法論能讓主管機關了解,這對於未來DeFi的發展就會有較正面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