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飢餓行銷」,究竟餓壞了誰?
作者/戴爾蒙西 編譯/潘夏欒
2016-08-13 11:00

 

可還記得前幾年火爆的小米?每當其推出新手機或者產品的時候便會有無數米粉為之瘋狂,場面火爆程度快趕上iphone發售新機。

 

但近幾年來,「飢餓行銷」這招開始出現失靈的現象,而且小米的七字箴言,即「專注、極致、口碑、快」也似乎不適應市場了?

 

產品的銷量下滑已經讓小米走下神壇,在互聯網手機的競爭中顯得力不從心。

 

物極必反,「飢餓行銷」也失控

 

根據IDC的公開數據能夠看出,全球手機出貨量增速仍處於放緩狀態,國際手機廠商三星、蘋果也不能倖免。而中國大陸手機廠商華為、OPPO、Vivo的出貨量均有上漲,分別達到2750萬台、1850萬台和1430萬台,小米已被上述三家廠商甩在身後。

 

說到飢餓行銷,最出名的便是iphone。眾所周知,iphone能在手機屆成為「大哥」般的存在,飢餓行銷功不可沒。

 

就中國大陸來說,不少手機企業對於飢餓行銷也是玩的十分順手,特別是小米將其用到極致之後,其他企業紛紛將其作為行動互聯網行銷策略的核心來打造。

 

 

從行銷模式上來說,飢餓行銷雖然還能部分奏效,能保證小米較高的曝光率,維持米粉的飢渴度,但隨著手機市場大環境的改變,耍猴者終將被自己所耍。

 

的確,飢餓行銷是在一段時間內刺激了消費,為企業創造了不菲的收入。但近幾年來,使用「飢餓行銷」的眾多手機業績都出現了下滑,同時也多次遭到媒體和消費者的質疑。

 

這就不得不讓我們沉思:飢餓行銷究竟是怎麼了?為何媒體、消費者會有如此之大的反應?

 

發展到今天,對於手機來說飢餓行銷的「副作用」也是逐漸顯現出來了:

 

1)客戶流失。在小編看來,小米沒能把握其中的分寸,導致消費者「期望越高,失望也越高」。

 

2)品牌傷害。飢餓行銷自始至終就是以「品牌」為主線,就像一把「雙刃劍」,很明顯的,小米是沒能用好這把「雙刃劍」以至於對其品牌造成了一系列的傷害,降低其產品的附加值。

 

3)排斥顧客。飢餓行銷的實施是建立在消費者求購心切、求新求快的心理上的。但這只使用與產品推出的初期,否則消費者對此會越來越麻木。

 

4)顧客反感。企業實施飢餓行銷,從根本上看是變相地利用信息不對稱的這一企業短期優勢在「矇騙」消費者。長時間的使用必然會使消費者心生不滿,從而對其產品,甚至是品牌的厭惡。

 

小米玩起飢餓行銷為何樂此不疲?

 

飢餓行銷也確實為小米帶來了巨大的好處。

 

小米在紅米手機沒推出前,與蘋果一樣,一年只推出一款產品,加之其採用飢餓行銷模式,就不用積累貨品了,減少了損耗和存貨貶值的危險性,通用飢餓行銷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訂單來生產手機,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存貨周轉率,從而起到穩定和降低成本的作用。

 

 

不可否認,這樣的銷售方式在前期的確讓小米成功「上位」,但現在小米已經過了成長期,目前在中國大陸小米品牌的知名度已經超過了聯想,與華為並駕齊驅,但是小米到如今仍然在走飢餓行銷路線,這就導致部分企業的忠實用戶開始麻木。

 

如今的小米滑落曾經的巔峰也並不是沒有原因的。作為主要消費人群的新一代新鮮人有更強的個性化,在挑選手機的同時不單單是一個方面,更多的是喜歡多方面,多品牌的進行對比,最終才選擇自己稱心如意的手機。

 

就比如:女生比較喜歡外觀更好看的手機,攝影控們不只關心像素高低,還關心光圈、變焦、成像的單反效果。

 

更多個性化中國產品牌和社群的崛起使米粉們進一步分化,飢餓行銷失去了消費動機,越來越沒效果也就順理成章了。

 

「米氏」營銷即將終結,O2O模式更火熱?

 

近日小米舉辦的外部專家研討會中,雷軍表示接下來將會開設更多的旗艦店,將以往線上銷售的方式改變為線下銷售。

 

也許雷軍這樣做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挽救飢餓行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加強產品體驗和產品推廣並從線下引進流量。當然也有可能是看到了飢餓行銷早已不適用如今的小米,真真正正的轉變行銷方式,將小米的銷量重新提上去。

 

 

目前的市場銷售中,線上與線下結合的O2O模式就是近年來火熱的「互聯網+」模式,其中智慧型手機行業的消費人群與需求也在不斷增長之中,並且向各級消費市場延伸。

 

Tip:O2O即Online To Offline(在線離線/線上到線下),是指將線下的商務機會與互聯網結合,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平台,這個概念最早來源於美國。

 

小米僅靠線上的米粉也面臨著粉絲數量增長緩慢,售後服務體驗不到位,新品推廣慢的困擾。而華為和步步高借助其線下專業售後門店和代理商體系,有效完成了銷售覆蓋,往往在一些小城市裡都有其專賣店和線下推廣活動,品牌曝光率高了,流量就有了保證,售後服務解決了,口碑就有了基礎。

 

既然要將主要的行銷方式改變為線下銷售,那麼開設一系列的零售店也是必須的。目前小米已經在北京、成都、青島、洛陽等多地開設了實體零售店「小米之家」,預計今年將在中國大陸開設60家左右的小米之家。

 

從產品生命週期的角度看,無論怎麼調整方法,都無法避免市場的衰退。

 

飢餓行銷本質上是拉長了整個行銷週期。採取這種拉長生命週期的方式開展市場行銷工作,一則可以降低行銷成本,二則可以製造供不應求的假象。所以,還必須在衰退前,用新的產品或服務代替,同時把握好行銷的尺寸。

 

說實話,手機更新換代比較快,可以選擇的品牌又比較多,消費者「餓的受不了」就會將其目光轉移至其他方面,畢竟並不是所有的手機品牌都有實力做「饑餓行銷」!

 

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和一言不合就麻木的顧客,就算蘋果那樣有實力的大公司也未必一直有那份勇氣和底氣。

 

作者:合作媒體-中國經理人
本文由合作媒體-中國經理人分享授權刊出,原文來自於營銷智庫

 

延伸閱讀:李佳峰:清楚定位和功能,解決消費者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