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的發展,正在加速卡車司機下崗
吳鵬飛 / 何渝婷編譯
2019-11-19 11:30

(示意圖/取自pixabay)

 

從中國上海的深水港物流園出發,經東海大橋,再到洋山港碼頭,往返共72公里,這是當地一條著名的物流環線。

 

在這個環線上,已經拿到上海市智慧網聯汽車開放道路測試牌照的上汽重卡,憑藉著AI、5G、V2X車聯通訊等相關技術,正火力全開地進行著自動駕駛貨運的示範營運,他們需要面對著普通道路、高速公路、碼頭、集裝箱堆場、夜間大交通流量等多種複雜場景,還有東海大橋上,每年兩個月的7級大風。

 

據瞭解,上汽自主研發了視覺感知系統、雷射雷達系統、毫米波雷達系統,以及衛星和慣性導航組合系統,旗下重卡已經具備了多維度、多方位360度感知能力,能在前後各約250公尺、左右各約80公尺的範圍內,精確感知交通參與者,對行人、車輛、其他障礙物等進行精確辨識、規劃路徑。

 

 

由於碼頭集裝箱密布,衛星訊號容易被遮擋,所以上汽重卡主要還是依靠高精地圖、地面增強定位,和視覺雷射感知系統等,通過V2X技術和輪胎吊、橋吊進行交互,可以實現精確定位,以及15秒內一次性完成精準停車(±3cm),單點裝卸作業效率,進而提升了10%。

 

有了5G的加持,上汽重卡可以在20毫秒內,建立車隊間的即時交互通訊,確保自動跟車、車道保持、繞道換行、緊急制動等隊列行駛功能即時實現,並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將隊列行駛的間距,由150公尺,縮小到15~20公尺以內。

 

綜合以上,官方宣稱自身已經成功具備,在港區特定場景下的L4級自動駕駛、釐米級定位、精確停車(±3cm)、與自動化港機設備交互,以及東海大橋隊列行駛的能力。

 

 

車輛方面,上汽重卡採用天然氣發動機+12速自動變速箱的動力組成形式,上汽表示,在這套動力總成下,車輛相比傳統柴油動力重卡將減少60%的氮氧化物(NOx),和顆粒物(PM)污染物排放。

 

這批重卡還在車身上,加入了自動清洗裝置,以避免車輛長時間運行後,環境對感知系統精準度帶來的不利影響。

 

相比乘用車的自動駕駛,商用車的技術實現難在何處?我們採訪了上汽重卡方面的相關技術負責人:

 

 

1、商用車體積更大,高度不一樣,死角更多。因此上汽重卡做了三層360度感知系統的全覆蓋。

 

2、轎車一個鋼體,智慧重卡是帶掛車,中間是柔性連接,整車動力學的模型以及運動特徵就不一樣,這就需要在控制系統以及整車的執行系統做好模型建設、軟體的開發以及後續的持續迭代。

 

3、不同場景下,怎麼依靠同一套軟體,根據車子當前的載荷情況、自然情況、風速都能夠實現精準的行駛,縱向控制橫向控制。

 

近些年自動駕駛的概念討論度很高,但真正落地的很少。乘用車方面,主流水平基本都在L2.5級原地踏步,很難實現真正的商業化,然而,封閉場景下或者固定線路的商用車,恰好更容易實現這一點。司機招聘難,成本高的現實問題,也正在迫使著商用車無人化的步伐快速向前。

 

本文為愛范兒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自動駕駛正在加速卡車司機下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