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Car團隊恐已解散,2025年量產還能實現嗎?
鄧 南 / 何渝婷編譯
2022-03-18 14:35

在原油跌宕起伏的這段時間裡,許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了電動汽車。如火如荼的市場上,電動車品牌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出新,但蘋果籌備多年的Apple Car卻始終不見身影,甚至如今又遇波折。

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不久前在推特上發文,稱蘋果的Apple Car團隊已經解散了一段時間。如果想實現2025年量產Apple Car的目標,就需要在接下來的三到六個月內對團隊進行重組。

在蘋果2014年開始「Project Titan」(泰坦計劃)時,電動汽車市場也正在快速發展。作為科技巨頭的蘋果入場,燃起了許多人的期待:會不會出現像蘋果的電子產品一樣「改變世界」的Apple Car ?

這些年,蘋果的電子產品依舊大放異彩,而Apple Car卻是一波三折。

在蘋果嚴格的保密工作下,我們對Apple Car的合作製造商要採用的技術、系統、可能會有的功能等情況都知之甚少。

聽到最多的消息,是造車項目裡頻繁的人員變動。

為了開發Apple Car ,蘋果曾經擁有過超千人的團隊,還挖來了前特斯拉的副總裁Doug Field、BMW的Ulrich Kranz等業界大佬。

但還沒聽到多少關於車的新進展,「豪華陣容」就逐漸崩解。

蘋果的汽車團隊軟體工程項目管理負責人Joe Bass離職去了Meta,負責硬體的Michael Schwekutsch跳槽到福斯汽車,項目負責人 Doug Field選擇加入福特,Benjamin Lyon、Dave Scott、Jaime Waydo、Dave Rosenthal等人也都離開了蘋果。

在整個「Project Titan」幾乎「大換血」之後,蘋果決定由公司的技術副總裁Kevin Lynch負責這個項目。2013年以來一直在蘋果公司工作的Lynch,之前主要負責Apple Watch及相關健康功能的開發。

與人員變動一樣「飄忽」的,還有會與蘋果合作的製造商。LG、SK、現代汽車、日產等品牌,都曾傳出過有可能會成為Apple Car 器件的生產商。

目前,相關消息的主體成了富士康和立訊精密。富士康計劃到2023年在北美生產電動汽車,立訊精密內部人士也曾回應公司,在造車產業鏈上確實具備一定的業務基礎。

除了不知道到底誰會生產Apple Car ,蘋果這些年似乎也並沒有搞清楚,到底想要怎樣的Apple Car。

自動駕駛,是電動汽車領域裡時常出現的一個詞。這些年裡, Apple Car團隊在兩條路上探索,是像特斯拉等目前大多數電動汽車一樣,採用「有限」的自動駕駛,比如能實現輔助轉向與加速等功能;還是要「完全」的自動駕駛,不需要駕駛員介入的那種。

2017年,蘋果得到了加州機動車管理局的自動駕駛汽車測試許可,之後有人看到蘋果在LEXUS汽車上安裝了雷射雷達設備進行測試。彭博社記者Mark Gurman曾提過,Kevin Lynch領導下的自動駕駛汽車團隊,希望在2025年推出一款沒有方向盤和踏板的全自動汽車。

由此可見,Lynch或者說蘋果想要的Apple Car,正是第二種。但在 2018年,加州道路管理局證實,蘋果公司註冊的一輛LEXUS無人駕駛汽車,在公司戲谷總部附近的高速公路上被追尾。

其實,完全的自動駕駛模式,是包括特斯拉在內的不少電動汽車品牌都想達到的目標,但目前還難以企及。

要實現自動駕駛,需要強大的算法來應對複雜的邏輯與駕駛時可能涉及的場景,還要掌握精準的路面和地圖路線等資訊,對硬體和軟體的要求都很高。

同時,這些功能還需要經過足夠長的行駛路程來驗證可靠性,也要考慮相關地區的行政因素。

作為科技巨頭,蘋果的自研晶片等硬體、軟體的優化以及日漸完整的產品生態,都是它如今仍在產業內「獨領風騷」的優勢。如果這些優勢也能在Apple Car上延續,想必也會有區別於其他品牌電動汽車的獨到之處,但如今這些似乎只是「水中月」。

蘋果的造車理想圖已經繪製了許久,或許是目前的能力還不能匹配它的野心,又或者是想十年磨一劍。大家只希望,如今依舊神秘的 Apple Car ,真的能實現2025年量產的豪言壯語。

本文為愛范兒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Apple Car 團隊或已解散,2025 年量產還能實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