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台灣能學習英國的綠能經驗,蔡英文可能忽略的台英差距
余宗翰
2018-09-21 16:15

(圖片取自pixabay)

 

昨天(9/20)下午總統蔡英文接見英國對台貿易特使福克納勛爵(Lord Faulkner)時表示,希望台灣能在2025年讓目前的核電廠如期除役,並讓再生能源達到發電佔比20%的目標;蔡又向訪問來賓說,英國在全球離岸風場的發展中有領導地位,希望台灣在轉型的過程中能學習英國的成功經驗。

 

然而,英國與台灣的情況大不相同,未必是台灣能效法的對象。

 

英國與歐洲電網相連,對綠能低穩定度的承受力強

 

英國雖孤懸海外,但仍與歐洲電網相連;2009年後,英國、愛爾蘭、北歐、歐洲大陸、波羅的海五大輸電運營商聯盟,和一個歐洲輸電運營商聯盟合併,形成一個覆蓋34個國家,7億人口的龐大電網。

 

綠能的穩定度低,太陽能、風能都要靠天吃飯,因此連結的電網越龐大,各國互通有無的效率越高,對於一時缺電的補救能力越強;而台灣並未與任何一國電網相連。

 

為了保險起見,發展的綠能越多,所需的穩定發電機組也要相應增加,以因應難以預測的天氣所造成的缺電情況,而穩定的發電來源就是火力發電與核能發電。事實上,英國電源之一就有佔比不低的核能,發出約7GW的電力。

 

亞洲發展離岸風電有四大風險

 

根據《聯合新聞網》,9月17日舉辦的「離岸風電發展、亞洲特有風險與風險管理研討會」中,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公司的一名專家指出,亞洲離岸風電會面臨特有的(相比於歐洲)天災風險,包括地震、海嘯、颱風和閃電。新安東京海上產險表示,台灣西部海域被認為適合發展離岸風電,因此不少國際風電廠商來談投資機會;但對投入的廠商來說,「風險管理」是極重要的環節。離岸風電裝置量的目標,今年行政院長賴清德拍板定為2025年達到5.5GW。(台灣夏季每日需電量約33GW左右)

 

英國用電高峰與台灣相反

 

在英國等高緯度國家,用電量最凶的時候是家家戶戶開暖氣的冬天,而英國全年受到西風吹拂,發電穩定。台灣的風場在夏天需電量最大時容量因數(實際發電量在總裝置容量中的佔比)反而較低,有學者說夏季離岸風電的容量因素平均僅6%,經濟部能源局以「能源統計月報」計算2016年夏季電價6~9月的風力發電量,算出平均容量因數達14.1%,而離岸風電的夏季容量因數平均約22%。儘管如此,實際發電佔比僅22%的離岸風電仍極微小。

 

假設台灣真能在2025年達到離岸風電裝量量5.5GW的目標,乘以22%,夏季平均所能發的電量僅1.21GW(核三廠1號機組加2號機組的發電量可達1.8GW左右),而且這1.21GW的電是不可控的,如果哪一天剛好沒風,當天就沒有電源入帳。

 

其實台灣唯一會有缺電危機的時候僅夏季,偏偏在夏季風電能幫忙的極有限;若加上太陽能發電,如果政府能達到預定的目標 ─ 2025年達到20GW的裝置量(所需土地面積約250平方公里,約一個台北市),或許總體綠能可以補上夏季白天的能源缺口,但太陽能板在晚上不供電,而台灣人在夏天晚上幾乎都會開冷氣。

 

綜上所述,英國國情與台灣不同,英國的成功經驗並不代表台灣能夠借鑑,電力配置最重要的是穩定性,畢竟現代社會不太能承受缺電的衝擊,而綠能的不穩定性在沒有跨國電網的支援下未必是台灣能夠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