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文專欄】輝達、美光取得百億元補助!對照美國晶片法案 台灣的產業補助政策該檢討了!
專欄作家林宏文
2022-09-21 12:30

本文作者林宏文,主跑科技、生技產業多年,目前為財經專欄作家、財經節目與論壇主持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投資趨勢、公司治理以及國家競爭力等議題。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

近來大家很關心美國政府推動的晶片法案,也對美國要求接受補貼的半導體廠商十年內不得在中國投資先進製程,提出很多反對意見。不過,同樣是產業政策,台灣自己的半導體補貼政策,卻很少有人關注,尤其是補貼國際大廠與國內廠商,到底有那些不同的差別待遇及條件,很值得進一步探討。

最近,經濟部技術處推動兩年的「領航企業研發深耕計畫」,公布最終獲得補助企業,分別是輝達與美光兩家公司,前者是投資人工智慧創新研發中心計畫,後者則是投資DRAM先進技術暨高頻寬記憶體(HBM)研發。兩家公司分別取得67億元及47億餘元補助,合計補助款超過百億元。(見表一)

(經濟部技術處「領航企業研發深耕計畫」補助企業一覽表/資料來源:經濟部網站)

從金額來看,經濟部技術處核定這兩家外商補助案的金額,相較過去補助本地廠商,手筆明顯超出很多。

一般來說,經濟部的補助通常是分成三到五年給付,輝達67億元補助是分五年、美光47億元補助是分三年,因此平均一年大約補助13億及15億餘元,但過去台灣給予本地IC廠商的補助,龍頭聯發科有史以來最高補助是三年6.6億元,平均一年最高2.2億元,至於聯詠、瑞昱最高補助額是一年最多1億元,明顯少了很多。(見表二)

(經濟部「前瞻技術研發計畫」補助企業一覽表/本表只節錄補助金額較高的國內半導體企業/資料來源:經濟部網站)

台灣IC設計產業的競爭力,在全球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勢力,聯發科目前已居全球前四強,是可以與輝達相提並論的企業,至於聯詠、瑞昱也名列全球前十強,從補助金額來看,台灣本地企業顯然不如外商所獲得的重視。政府有沒有把支持本地IC設計業做為重要目標?資源有沒有做適當分配?顯然是可以檢討的議題。

在全球地緣政治衝擊下,各國政府支持本地企業,已成為每個國家積極推動、毫不避嫌且理直氣壯的優先工作。從美國晶片法案、中國的大基金,再到韓國全力加碼支持三星等本地企業,別的國家拼命獎勵本地公司,但台灣卻似乎還停留在「遠來和尚會念經」的舊觀念,讓外商享受比本地商高出很多的待遇。

進一步來看,兩家外商公司在台投資計畫,是否真的具備所謂的「領航」地位?這也是可以深究的議題。

根據經濟部技術處提供的申請條件來看,分成製造型投資及研發型投資兩大類。製造型投資要符合下列三條件之一,分別是五年投資超過1000億元、新聘人員超過一千人,或每年新增採購100億元。至於研發型投資要符合五年投資100億元、新聘人員超過二百人,或生產及製造投資金額超過三百億元。

以這些申請條件來看,美光、輝達應該分別是申請製造型及研發型的計畫,至於能夠通過申請並獲得補助,當然也一定符合基本條件與門檻。

根據經濟部的資料,美光預計投資10奈米等級DRAM,可供台灣發展車用和AI等高階產品之用,至於輝達則投資AI及軟硬體核心技術如GPU、AI系統及Omniverse設計等,並投資Taipei-1超級電腦。預估兩大投資案可以帶動採購及投資總額4000億元,引導研發投資360億元。

但問題是,美光這個投資案,據了解比較像是在台灣投資擴充DRAM生產線,至於能夠為台灣DRAM產業貢獻多少研發能量及領航台灣車用及AI發展,能夠產生的效益似乎不是太明確。

至於輝達要投資人工智慧資料中心及投資一座超級電腦,但這種投資案大部分預算是在買輝達自家GPU(繪圖晶片),至於未來能夠相對提供多少運算能量給台灣,也不無疑問。

(示意圖/取自pixabay)

目前輝達只承諾提供給學術機構及中小企業使用,但台灣會用到最多算力的是像中研院、中科院或工研院等,如何受惠輝達這個超級電腦投資案目前並不清楚。至於台灣產業界,除了中小企業與AI新創公司外,其他稍具規模的企業如何受惠於輝達承諾供應算力的範圍也不見著墨。輝達這個計畫對台灣發展人工智慧(AI)有多少幫助,恐怕也值得再追蹤。

補助金額如此分配,尤其是分給外商比本地商多很多,背後代表的就是政策明顯傾斜外商。在地緣政治衝突不斷升高的當下,當大國都想盡辦法要以政策支持本地企業並壓抑競爭者時,台灣的產業政策恐怕不只是需要從長計議而已,更需要徹底檢討,我們到底是要為何而戰?為誰而戰?

不只補助金額的分配有問題,更重要的是,這種把外商捧得高高的政策與心態,至少還有兩個大漏洞,一個是智財權(IP),另一個是人才。

在IP部分,各國政府制定補助辦法時,都會設計各種限制條件,對於靠補助研發創造出來的專利智財權,政府當然也可以做適度的要求。但據了解,經濟部給予美光及輝達的補助方案,合約中完全沒提到未來產出的專利IP,有什麼限制條件。

對外商產出的IP完全沒有限制,會產生兩個可能的大麻煩。第一是,對於本國企業來說,目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裡面有明文規定,只要是要技術授權(包括專利)給對岸,都需要經過審查,但外商很可能沒有在此限制範圍內,因此,未來若外商想把台灣政府補助產出的IP,拿去授權給大陸公司,政府也管不到。

第二個大麻煩則是,外商藉此補助產出的IP,未來是否可能拿來控告本國企業。過去政府對於補助工研院達一定金額所產出的專利IP,會限制不能拿來告本國企業,若外商接受台灣政府補助,未來把研發出來的IP拿來控告或打擊台灣業者,必然又引起更多爭議。台灣用這種補助政策獎勵外商,無異於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對比美國的晶片法案,嚴格規範拿補助的企業,十年內不能到大陸投資先進技術,但台灣政府提供的補助,不只沒有設限,未來還可能出現台灣出錢補貼、用本地人才做出研發成果,最後再拿來打擊本國廠商的情況。有什麼國家的產業政策,會比台灣更荒謬?

除了IP的衝擊茲事體大,人才不足更是大問題。近來台灣半導體蓬勃發展,人才早就嚴重不足,未來幾年問題將更惡化。為了培育人才,國內半導體廠商都要出錢贊助台交清成頂尖大學的半導體學院,有些規模大一點的公司要出資上億元至數億元,但即使如此,也僅只能抒解一小部分人才荒問題。

但是,本地業者要出錢培育人才,外商卻完全不必出錢,可是外商一樣在台灣招募人才,而且徵才力道更猛,輝達預計五年要在台灣招募一千人。人才一向是自由競爭的市場,以外商的國際光環,當然擁有很強的號召力,台灣業者出錢支持半導體學院,結果培養出來的人才就到外商去報到,真是情何以堪?至於外商在台灣取得如此尊榮級的禮遇,又有政府補助、不用出錢又能找到性價比超好的台灣工程師,這也難怪很多本地企業覺得很受傷。

(示意圖/取自pixabay)

我認為,今天台灣科技實力正在躍升,要制定何種產業政策,一定要有新觀念及新作法。台灣在政治上不是大國,但在科技上卻是強國,產業政策即使不能與美國、中國這種大國相較,至少也要更加關愛本國企業,把本地企業的位置提高到與外商相提並論,才是對的作法。

拿新加坡與南韓兩個國家的產業政策來對比,應該是很好的對照,或許也可以想清楚台灣該如何制定自己的產業政策。

新加坡沒有自己的半導體產業,因此向來以很強的補貼吸引外商去新加坡投資設廠,但台灣自己擁有很強的本地企業,明顯和新加坡不同,但至今作法卻還是很像新加坡,給來台投資的外商明顯超過本地商的獎勵條件,這在過去或許還行得通,但現在肯定要檢討。

至於南韓本身擁有很強的產業基礎,但塑造出來的是一個對外商很不友善的環境。一位產業前輩說,南韓目前擁有很強的半導體設備產業,但過去卻是以逆向工程的方式從國際大廠取得,而且,當初用近乎巧取豪奪的方式把原廠的設備機台做出來,擁有專利的美商公司去控告這家南韓業者,又遇到南韓法院全力支持本國企業,最後官司還是徹底輸掉。

新加坡的作法台灣不用學,至於南韓的作法台灣不該學,台灣要做的是營造一個公平透明的競爭環境,還給本地業者合理正常的待遇,能夠做到這一點,我想就是很大的進步了。

台灣產業發展到今天,已經可以更有自信地迎接挑戰,明明台灣就有許多優秀企業,可以說是坐擁金山銀山,但心態上卻還是改不了,似乎一直停在過去「求別人給訂單」的年代,或外商來台投資就是一種不得了的政績,就會創造很多產值與工作機會。台灣經常一不小心就把自己變成大國的科技殖民地,像這種產業政策,難道沒有檢討的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