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EP對決Libra,到底誰更有優勢?
白話區塊鏈-孫副社長 / 何渝婷編譯
2019-11-01 17:41

Facebook創始人馬克·祖克柏大概不會想到,自己在國會聽證會上,將中國金融系統定位為潛在競爭對手的言論,將會在太平洋彼岸引發這麼劇烈的反應。僅僅不到48小時,中國最高層,就對區塊鏈技術進行了明確表態。而在3天之後,一位知名的中國前高官,就在某金融論壇上高調提及了中國數位貨幣(DCEP)計劃,並公開表達了對Libra的不看好。

 

至此,不管之前的發展思路如何,就現在而言,中國DCEP與Facebook將要推出的Libra,對峙之勢已經非常明顯。

 

由此一來,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一個問題:在DCEP與Libra這兩大數位貨幣碰撞當中,誰具備較大的優勢,而當事者又該如何進行下一步的破局?

 

一帶一路推出 VS 跨國巨頭雲集!DCEP和Libra誰更有優勢?

 

在當今全球商業爭端不斷的情況下,DCEP的推出,自然而然引發了一個問題:這兩大數位貨幣,誰更有優勢?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要從決定貨幣共識度的經濟生態去考慮,即看DCEP和Libra誰潛在的經濟生態更龐大,流通場景更豐富。

 

首先來看中國的DCEP,它擁有中國自上而下的支持,如果官方願意的話,不僅是中國內部龐大的經濟系統(B端用戶與C端用戶),甚至中外之間一帶一路的商品與服務貿易(主要為B端用戶),都可能是DCEP的流通場景。

 

也就是說,只要是有中國企業和個人用戶進行商業活動的場景,都會成為DCEP的流通生態。

 

反觀美國方面的Libra,它是由企業方面所發起的項目,雖然目前擁有不少美國知名公司的支持,不過考慮到在政策重壓之下,之前已經有多家重磅企業宣布退出。

 

所以,靠Libra協會所支撐的Libra的經濟生態,未來會是擴張還是縮小,可以說前途未卜。

 

但是,跟Libra協會成員大多為國際化程度頗高的跨國公司不同,DCEP的經濟生態有一個明顯的短板存在:場景的國際化程度不足。

 

中國國內場景自不必說,基本都是中國人在使用;至於一帶一路貿易體系的覆蓋面,雖然在逐漸擴展,但涉及到的國際用戶,主要都是與中國方面有著利益往來的B端企業,使用場景比較侷限。

 

而在國際主流用戶、尤其是C端用戶的支付場景上,DCEP 的優勢並不明顯。原因很簡單:在上文所提到的、培養用戶支付習慣的「兩步走」上,中國企業目前連第一步,也就是培養國際用戶,在特定場景下的支付習慣都沒有完成。

 

沒有完成的主要原因在於:中國互聯網軟體產品,近年來外銷的效果比較一般,即便像支付寶和微信這樣的頭部玩家,在國際用戶群體中也沒能獲得特別高的市場佔有率。雖然抖音這樣的產品,在國際化舞台上脫穎而出,但是,短影片平台與支付寶、微信不一樣,其更多的是一個資訊流平台,背後缺乏一個商品與服務流通生態的支撐。

 

因此,很難有DCEP的切入空間。如此一來,國際用戶彼此之間,在各種場景下進行轉帳時,還是會延續原有的支付方式,或是使用本國企業提供的新型支付方式,而不是採用中國的DCEP,就好像兩個中國人之間轉帳,基本不會去刷PayPal一樣。

 

本文為金色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DCEP VS Libra 新「大博弈」下數字經濟的前哨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