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英特爾做晶圓代工,最大衝擊者不是台積電,而是三星?
專欄作家林宏文
2021-04-23 11:50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演講說,英特爾宣布跨足晶圓製造服務,是「相當諷刺」的事,他也比較世界各國,認為要做晶圓製造服務,美國在人才方面不如台灣,中國大陸則落後台灣五年,唯獨南韓是台灣強勁對手,因為它的製造優勢與人才,跟台灣狀況相近。

至於英特爾切入晶圓製造服務,會採用什麼方式與台積電競爭?另外又會造成什麼衝擊與改變?對於這些敏感話題,張忠謀當然不會說,也不可能說。但是,若依據過去半導體產業競爭的軌跡來判斷,應該可以大致推敲出以下的結果。

先說我的結論。英特爾切入晶圓代工產業,衝擊最大的不見得是台積電,反而是三星,因為英特爾與三星的競爭策略,應該不致於有很大不同,但英特爾還會獲得美國政府相助,贏面可能更大。

為什麼會有這個結論呢?可以先從晶圓代工的客戶結構談起。 

首先,台積電前幾大客戶,大致有蘋果、聯發科、超微、輝達、高通、博通、賽霖思,此外,排在其後的還有英特爾、德儀、恩智浦、思科等,至於台灣客戶則有聯詠、瑞昱、群聯、奇景、敦泰等,另外大陸過去曾有華為海思、比特大陸等。

 

台積電是晶圓代工龍頭大廠,扎根三十多年,是這個行業的大金剛,因此客戶結構勢必要多元且廣泛,客戶數目達到數百個,雖然有些訂單規模不大,但經常要找尋具發展前景的客戶,從小公司就開始培養,以利未來與客戶有更長遠的合作發展機會。 

但是,當2005年三星切入晶圓代工服務後,最快速的方法不是去爭取數百個客戶,而是直接挖台積電的前十大客戶,目標是只要挖到三、五個,三星的晶圓代工事業就可以快速成長。

如今,看起來三星的策略也的確是如此,過去就成功挖過蘋果(但後來又被台積電挖回去),另外也挖了一部分高通、輝達的訂單。

至於接下來英特爾會如何搶客戶呢?很顯然,英特爾也可能採取類似三星的作法,一樣是挖台積電前十大客戶,策略上與三星應該不會差太多。可是,英特爾與三星策略重疊的結果,最後會有不同結果嗎?

先回顧一下324日英特爾宣布進軍晶圓代工事業,當時有多家美商科技巨頭如亞馬遜、微軟、思科、IBM 及高通等,都為英特爾新執行長傑辛格站台。這個場面,已經很清楚地點出英特爾未來的客戶目標是誰了。

首先,英特爾最優先下手的目標,一定是蘋果、高通、博通這種台積電傳統的大客戶,因為這些客戶具指標意義,而且訂單規模大,挖到幾個就可以拉抬英特爾的聲量。即使聯發科這樣的台灣公司,未來若愈來愈國際化,也可能要分散下單風險,說不定也會成為英特爾拉攏的對象。

 

 

當然,在產品及業務上有競爭關係的公司,英特爾應該很難撼動得了,例如超微、輝達、賽霖思這種也在台積電前十大客戶名單中、但與英特爾有直接競爭的企業,應該是台積電最忠誠的夥伴,不太可能將訂單送到對手陣營。

至於英特爾接下來要布局的,則是像Google、亞馬遜、微軟、臉書、特斯拉(Tesla)IBM這種非典型傳統晶圓代工的客戶,這些客戶是潛力股,極可能也是未來AIoT領域的新玩家,當然也不應該放過。

傑辛格也很清楚,英特爾要扮演的正是重振美國半導體製造的領頭羊角色,他很露骨地說,「美國應該投資英特爾產能擴張,而不是補助如台積電這類外來業者在美國設廠。」

因此,總結上述英特爾鎖定的兩大類型客戶,都屬於超強的美國大型企業,英特爾只要能拉到三、五個客戶進來,進軍晶圓代工事業應該就算圓滿了。

而且,英特爾要爭取這些美商公司大訂單,會比三星更有優勢。這次全球晶圓製造大缺貨,又逢中美科技大戰,美國政府想盡辦法要幫美國隊的忙,只要拜登總統下令說,你們這些美國公司都要挺美國,除了在亞洲下單外,還要拿一部分訂單回美國本土生產,當這個新遊戲規則一啟動,整盤棋就可能出現不同的結果。

例如像蘋果、高通這種客戶,美國政府一定會跟他們說,若英特爾製程技術還沒那麼先進,那你們可以在台積電與三星中選一個,至於英特爾可以做的製程技術,就要移回來給英特爾做。這些客戶若被迫真的要二擇一,很可能就會選擇留在第一名的台積電,這個結果會對三星不太有利。

對三星來說,優勢是本身在半導體事業上是以記憶體為主,和晶圓代工客戶的產品直接競爭的不多,但是也會與部分客戶在手機、網通、AIoT等終端應用產品上正面衝突。

不過,這些優劣勢條件等等的分析,一旦遇到政治,大概都不會太重要了,因為未來十年,美中科技戰與全球地緣政治的演變,恐怕才是左右半導體競爭最重要的變數。

當然,前面這些狀況的推演,都需要一個大前提先成立,那就是英特爾的製程技術要提升,良率、交期要穩定且讓客戶信任,沒有這些基本盤,大概說什麼都是多餘的。

事實上,英特爾並非沒有想過要做晶圓代工,除了很早期就已接些零星的代工訂單,2016 年英特爾更與安謀(ARM)宣布合作,於自家晶圓廠為客戶生產以安謀為架構的晶片,當時英特爾執行長柯再奇(Brian Krzanich) 甚至在自家開發者大會上正面挑戰台積電。

不過,後來英特爾在行動通訊的成績一直不好,也無法突破製程技術等問題,2018 年就宣布放棄晶圓代工業務,而且原本宣布與中國展訊的合作,也在 2019 年停止,成為英特爾進軍晶圓製造服務一個重大挫敗。

其實,英特爾進軍晶圓代工,真正會造成衝擊可能還要好幾年,不一定是眼前台積電需要擔心的事,眼前台積電比較大的風險,應該還是來自地緣政治,尤其是台灣離中國實在太近,每天中共戰機及軍艦不斷擾亂台灣海峽,中共會不會進犯台灣,才是台積電最大的風險。

近來台積電在美國的ADR股價不振,方舟(ARK旗下各基金把台積電股票出清,顯然就是反應美國投資人對這個變數的不安情緒。

因此,總結一下張忠謀對晶圓製造服務的評論,美國確實在人才上不如台灣,南韓因為人才與環境條件最接近台灣,成為台灣最強勁的對手,這些都是擺在眼前的事實,人才與環境,顯然是張忠謀觀察產業競爭的基本面條件。

不過,在美中科技戰與地緣政治紛擾下,英特爾、三星這兩家最具代表性的美、韓企業,未來會如何消長,這盤牽動各國的棋局,未來是否會跳脫人才與環境等基本面的侷限,接下來政治因素又會扮演多大的扭轉力量,很值得繼續觀察。

 

本文作者林宏文,主跑科技、生技產業多年,目前為財經專欄作家、財經節目與論壇主持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投資趨勢、公司治理以及國家競爭力等議題。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